国外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述评 摘要:质量和质量评价已经成为21世纪高教领域内的的关键词,以学习投入为理论基础的评价项目受到高教专家的关注,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学界对该概念的解释依然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为更深入系统地理解学习投入概念,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溯源性回顾,探寻其演化过程和研究共识,从投入主体、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投入程度、高等学习的情境脉络等方面对学习投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解读关键词:学习投入,概念分析,有效投入,院校条件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评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科学评价高教质量成为高教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的以主观经验为依据、以评价教育资源投入为主要内容的“效率中心”评价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可测量的证据为基础、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为重点的“学生中心”评价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以测量大学生学习投入为基础的各种评价项目逐渐被重视和采用其中,英国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和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是该类评价的代表。
毫无疑问,“学习投入”是此类评价中的核心概念然而事实上,学习投入的概念至今依然相当模糊,甚至是混乱的[1]为更好地理解、阐释和界定学习投入的概念,有必要对该概念的来龙去脉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3]一、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的历史演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成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学习投入概念得以逐步深化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对大学生学习经历的研究到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再到对学习参与的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投入的概念得以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研究既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也有批判创新的特色一)泰勒和佩斯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任务时间”(time on task)的概念,指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学习收获呈正相关关系,即学习者投入学习的时间越多,则学习成效越好[2][3][5]罗伯特佩斯曾经是泰勒的同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其长达3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付出的努力成效”(quality of effort)的概念,认为研究者和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的长短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时间的质量及其行为活动;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主学习、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活动等具体学习情境之中。
泰勒和佩斯发现了学习时间和努力程度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尽管他们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但对后续学者开展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推动了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发展二)阿斯汀对学生参与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亚历山大阿斯汀在对大学生学习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的概念,在佩斯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对“努力成效”的研究阿斯汀认为,学生参与主要是指学习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卷入学校学习经历的程度学习者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情境中去才能学有所成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的过程阿斯汀对学生参与提出了“五大假设”:(1)学生参与就是学习者在多种学习客体活动(object of learning)中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投入学习的客体活动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师生交往、课外或社会实践学习等[4]2)学生的参与程度具有差异性,同一个体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而不同个体在同一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3)基于对第2条假设的研究,阿斯汀认为学生参与概念应既有“量”的形式,也包括“质”的特征4)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其参与教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
5)教育机构对学生参与的维持和促进程度是衡量其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阿斯汀认同佩斯“投入成效”的观点,并认为院校所有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政策和实践的成效都应以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评价标准,即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吸引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三)汀托对广义学习的研究1987年,文森特汀托在佩斯和阿斯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学习者要想要取得学业和发展的成功就必须积极融入到学校的文化环境之中,完成“学术和社会整合”(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5]汀托认为,高校应加强学生与大学文化之间的联系,强化大学的学术性与社会性教育,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也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与教职员工和朋辈之间建立和谐交际关系进行指导汀托的学术和社会整合概念并非强调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被动适应,更认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整合的促进作用此外,汀托还较为重视大学第一年的适应状况对大学生今后高质量地完成双重整合的重要意义四)乔治库对学习投入的研究21世纪初,乔治库基于汀托和阿斯汀等人的研究成果重点探究了“学生成功”(student success)的概念及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因素,认为大学生的教育程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成功。
乔治库对汀托的“学术和社会的整合”概念进行了扩展,并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要素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社会、组织、心理、文化、经济等因素视为影响学生学业的关键变量,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两大部分:大学前经历和大学就读经历大学就读经历主要包括学生行为和院校条件两个方面在学生行为中,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一旦大学生开始大学学习,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其参与有效教育活动的程度[6]乔治库认为,学习投入概念存在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和其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二是院校投入的教学资源、组织的相关课程及提供的其他学习机会,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支持[7]乔治库高度评价了学习投入对大学生学习和大学教育质量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最能够精确预测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指标,就是大学生在那些具有有效教育目标的活动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程度而从院校间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比较来看,那些能够较好地吸引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到这类活动中并提升其学习效能的学校往往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影响要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基于此,学习投入评价亦可用于对院校间的教育质量进行可测量性指标的比较。
二、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共识学习投入概念的理论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从学习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到学习者的努力成效,再到学术和社会的整合,再到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院校机构的资源性投入等,都为该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已基本形成了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学习者的有效投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泰勒、汀托、阿斯汀还是乔治库,尽管他们对学习投入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在对大学生学习的认识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了学习活动中有效投入的重要性学习者越是能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确立对大学学习成功的良好期待,形成较为强烈的成功学习动机,并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方法,主动积极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课程学习、师生交往、同伴互助和社会实践等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获得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概率就会越高二是积极恰当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佩斯、阿斯汀、乔治库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还应有效整合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应该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及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习的互动结合大学既是学习者求知的场所,也是大学生习得、体验社会关系的试验场。
因为在大学之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发生在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职员与学生之间,学生恰当处理各种关系的经历就是实现学术化和社会化整合的过程,也是影响其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三是院校条件支持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关系密切阿斯汀、乔治库等学者不仅关注学习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功的影响,同时也强调学校的条件支持对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意义院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对学习者良好行为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特征、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和学习方式与方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等事实上,大学有效融合各类条件因素,有意识地管理学校各类资源以支持学习者更好、更高效地进行学习投入,一定能够为学生成功带来增值效应三、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新进展笔者对谷歌学术进行检索,共发现1 130万条相关信息[8]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投入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文章、学术专著、项目报告、会议论文、研究大纲、评价报告、行动指南、演讲稿、宣传册等;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其研究更关注实践的应用,主要涉及学习投入调查的信度、效度和调查结果的使用等方面而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学习投入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近10多年来,学习投入概念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重点区分了“投入”“参与”“卷入”等概念,如哈珀和夸耶把“学习投入”界定为“参加课内外有效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9]还有一些研究者对“纯粹的参与”和“投入”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参与本身并不一定能保证真实学习行为的发生学习投入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才能保持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活动的毅力、恒心没有情感投入的行动只能是顺从式的参与或被动式的卷入[10]也有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投入和精力之间的联系,如克劳斯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大学生将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于旨在促进学习的活动的过程”[11];弗雷德里克斯等人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学习投入的维度分为行为投入(behavioural engagement)、情感投入(emotional engagement)和认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12]对近10多年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学生个人学习,如学习注意力、兴趣、参与等2)学习过程和结构3)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2015年,新西兰梅西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尼克齐克对学习投入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变量的结论。
齐克认为,当前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并非多余,只是不够充分,且视角过于狭窄可以更广的视角,从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方面对学习投入进行概念界定和研究;可从学生所处的大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学生个体、家庭、同伴、社团、学校、社会等方面组成的生态系统,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统整学习投入概念,并进行整体研究[13]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育研究系的保罗阿什温对学习投入概念进行特色分析,认为只有弄清楚学习投入的中心、焦点和程度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该概念,而学习投入的“中心”应该是理解(understanding)、课程(curricula)和共同体(community);学习投入的“程度”包括咨询(consultation)、合作(partnership)和引领(leadership)[14]2017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的保罗波尔旺特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学习投入和非学习投入(disengagement)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应开发相应工具对非学习性投入和学习倦怠(burnout)等方面进行测量[15]近两三年,学者们既根植于本土或本地的实践又着眼全球,更注重从多学科视角或跨学科视角对学习投入概念展开研究。
四、讨论和建议学习投入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实证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