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通过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构建的人工系统,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功能,最集中地体现在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高低上所以,从理论上弄清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涵义,探讨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对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节 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同时获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是整体而非局部效益,是长远而非眼前效益生态效益是农业生态平衡所产生的有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结果,它表现为农业生物、农业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正常和谐状态,表现为系统多种功能的提高,如水土流失率减少、水源涵养力提高、绿色覆被率增加、农业灾变率下降、病虫害频率减少等等生态效益是农业环境质量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保持持续最大收获量的稳定状态农业经济效益是人类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益结果它表现为各项经济产出与经济投入之差。
农业经济效益与工业经济效益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并以生态效益的大小、范围和持续期长短为转移的这是由农业生产首先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这一再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益不仅制约着自然再生产,而且往往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过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整体性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况及变化,不仅影响到系统内部的自然环境,也影响到社会和人类自身这种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对社会成员、企业、社会整体的有益后果,就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结果向社会系统的延伸农业生态平衡的实现就是同时产生上述3种效益的过程这3种效益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分别反映自然生态平衡、经济平衡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供给水平、环境质量与社会及社会成员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这3个层次的效益统一于农业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同时只有在农业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这3种效益所以,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效益观是综合效益观这种综合效益观,要求人们必须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确立预期值,在进行农业开发、资源利用、生产布局、农田耕作以及其他农业经济技术活动时,都不能片面地追求一种效益而忽视其他两种效益。
以综合效益指标和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依据,就能够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科技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生产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生性农业经济活动是通过人类劳动、利用生物对太阳能进行直接和间接的积蓄、转化和利用的物质生产的活动农业劳动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的运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在对自身有用的原则上占有各种有机自然物质因此,农业劳动一方面是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然要素;另一方面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影响因素在其社会性上,它是为取得一定的有用物质资料的活动;在其自然性上,它是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的一种作用于自然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接触点因此,农业劳动本身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在这些效果中,有的是正效果,也有的是负效果从对农业劳动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劳动首先要产生一定的农业经济效益这种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同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业劳动成果的比较其中,劳动占用指农业劳动过程中占用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量和物化劳动占用量农业物化劳动占用包括农业机械及其他农用生产资料和设施等的占用;而劳动消耗是指生产农业产品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
农业劳动成果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使用价值,即经过占用和消耗劳动以后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以,在占用和消耗同样的农业劳动的情况下,如果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较多,或者生产同样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占用和消耗的农业劳动较少,则农业经济效益就高,反之,农业经济效益就差我们通常说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业产品通过农业劳动在产生一定的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在人和生态系统的这种物质交换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即从人的功利角度来看的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从生态系统中取走一些物质和能量,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木材以及肉、蛋、奶、鱼等等与此同时,人类在农业劳动中也要向生态系统返回一些物质和能量,如通过灌溉返回水,以及投入肥料、农药、种子等等,此外还可能要返回一些污染物质这样,在这种不断的“取”和“还”的过程中,也对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诸因素产生某种影响,从而对生态平衡产生某种影响,同样,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由劳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产生某种后果。
我们把农业生产中投入一定劳动给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某种影响,从而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也产生某种影响的效应,叫做投入一定劳动所产生的农业生态效益这样,凡投入和消费同样的农业劳动,给农田、森林、草原、淡水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利于保持和提高生态平衡水平,使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的,其生态效益就好,而占用和耗费同样的农业劳动,给上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对生态平衡起破坏作用,使人的生活环境或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如使山区水土流失加重、草原退化沙化、土壤肥力降低、水域资源枯竭等),其生态效益就差我们通常说的提高生态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使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上述第一种结果,即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农业生态平衡的水平二、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与表现形态如前所述,由于人类在农业劳动过程中要引起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因此,任何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都同时产生一定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农业生产过程中同时产生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生态效益的综合和统一,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在耗费一定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过程中,既会产出一定的对人有用的农业经济成果,又要在这种引起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引起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的变化,从而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这二者又可综合称为人的生态环境)带来某种影响。
这种农业经济的产出和生态的产出的综合占用和耗费劳动(即劳动投入)的比较,叫做占用和耗费一定量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如果我们在考察农业生产活动时只看到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面,而看不到产生生态效益的一面,或者只看到产生生态效益的一面,而看不到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面,就都是片面的只有从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综合考察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才是全面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作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的综合和统一,可依据劳动过程中所同时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的好坏及其高低,出现如下4种组合情况:第一,人们在某些劳动过程中由于正确地运用了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地处理了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劳动的结果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使劳动过程中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出现同步提高的局面在这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系统的整体结构合理,并使系统要素有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从而使系统内的物质转化、能量和信息流动能合理高效的进行,既能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产品,又能在生产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中国南方的桑基鱼塘、北方的林粮间作及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等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处于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状态,二者综合而得到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既大于其经济效益、又大于其生态效益的数值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最优化时,其生态经济效益可以达到一个最佳值第二,人们在从事农业劳动过程中,如果只顾局部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其生态效益的好坏,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暂时较好而生态效益却较差(如一些林区的采伐木材业的经济效益较高,但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其生态效益较差),则其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应是其经济效益数值中相应减去其较差的生态效果负值后所剩余的数值第三,人类的有些劳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其生态效益较高,但经济效益暂时不明显或只有一定低数额的经济效益(如江河水源地区的水源林建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防护林及水土保持林建设等就属于这一类),其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部分是其生态效益的部分加上其相应的少量经济效益部分第四,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生态经济规律,只顾眼前的暂时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结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农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但其后果是将原来结构、功能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变成了结构、功能较差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如在山区毁林开荒中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原地带毁草种粮导致土壤沙漠化;湖区围湖造田导致渔业资源破坏等),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也违背了经济规律,耗费劳动所同时产生的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都较差,往往都是负值,则作为其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综合的农业生态经济效果就是最差的,必然也是负值。
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由于体现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的综合和统一,所以它比单用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来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好坏和高低,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更有利于体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结合它能引导人们更科学地分析农业经济活动的后果同投入劳动的对比关系,引导人们重视对生态经济规律的自觉运用第二节 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同时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农业生态效益是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如农田种植业以一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为自己生产的基础,林业以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其生产的基础;草原畜牧业以一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为其生产的基础;渔业生产以一定的水域(海洋或淡水)生态系统为其生产的基础,等等农业生产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受益于各类生态系统,又受制于各类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农业部门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并以后者为生产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劳动过程所产生的农业生态效益的好坏直接成为构成其农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基础。
如果在农业生产中不顾生态效益的好坏而只顾经济发展,就会造成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利用,破坏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必然要导致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农业经济效益一度会较好,但由于其农业生态效益是负值,则其农业经济效益终归要随着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萎缩而越变越差,最终使其生态经济效益变为负值;而相反,如果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意运用生态经济规律,使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建立在保持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就能使农业的水土资源、光热资源和各种生物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各种农作物、森林、畜禽、鱼类等各种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这样,在保证取得较好的农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就会不断提高二、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在农业生产所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经常地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一面这种矛盾和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