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徽州古牌坊的故事 篇一:徽州古牌坊 徽州古牌坊 走进徽州最使人受到震撼的意象,是一座又一座的牌坊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举一格的人文景观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被誉为“牌坊之乡”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徽州的牌坊种类好多,就其建立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徽州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到清一代达成登峰造极 大学士牌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1584年),距今已月400余年的历史许国,歙县人明嘉靖乙丑年(1565年)中进士,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故人称“三朝元老”曾获御赐一品服出访朝鲜,驻外期间“馈赠一无所受,朝鲜勒石以颂”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赞机务,旋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次年9月又晋少保,授武英殿大学士不久,他即在故土修建了这座石坊 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实际是一座“科举纪念碑”,象征着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告成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 西递胡文光牌坊 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 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 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 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高贵,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潜口方氏宗祠石牌坊潜口方氏宗祠石牌坊,刻有精致雕刻文魁星, 是方姓祟文重儒的一个有力例证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间五楼,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全都镂空, 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公分与众不同的是,牌坊顶处的“龙凤榜”,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右手拿着一支笔,左手 握着一个“权”,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斗表示量才,笔点状元,掌管权力龙凤榜”供一个文魁星,反面雕刻了“月宫 桂树图”;上枋雕刻了双大鹏展翅遨游,下额枋雕刻了“双狮争球”;立牌坊者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人,多著名人,蟾宫折桂、入仕做官、鹏程万里、光宗耀祖。
牌 坊的设计者不仅取意深远,而且图案设计生动,雕琢工艺精妙绝伦 棠樾石牌坊群 棠樾,看到了屹立着的一组石牌坊群这七座逶迤成群的石牌坊,位于该村村口的东北部,纵向跨甬道而立,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和鲍灿孝行坊 棠樾石牌坊群记录了徽商鲍氏家族明清两代四百年间的神话七座主题鲜明的牌坊特别协调排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誉体系-“忠、孝、节、义一个家族七座牌坊,空前绝后举世无双 篇二:古铜陵牌坊 古铜陵牌坊位于阳春市石望镇交明村委会铜陵垌路口宋文帝元嘉年间(公元425年)建龙潭县,县治在天堂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迁治于铜陵垌(今交明平地村),龙潭县改为铜陵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勤州,州治设在铜陵县城宋熙宁六年(1073年)并铜陵县入阳春县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军平陈行范、冯璘,铜陵县城毁为平地,州县治均迁别处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虎贲将军梁镇南(交岗人),生怕日久古代铜陵县城遗址泯灭,特建牌坊,作为历史考据公元1979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养护单位。
该牌坊因年久失修,坊顶全塌,拱门石砖脱落,1992年阳春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修 篇三:拓展阅读:徽州古民居 徽(huī)州古民居 在皖(wǎn,安徽简称)南黄山脚下以及周边的歙(Shè)县、休宁、黟(yī)县等地,古时为徽州所在地,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徽商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资产,并且创造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在以上各地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徽派建筑和徽州古民居走进一个(转自:.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徽州古牌坊的故事)个古老而美观的村落,那徽州独有徽商文化发人深省,使人流连忘返 潜口古民居群,位于黄山和歙县之间,是国家重点文物养护单位,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邻近的10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主要有: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其中“乐善堂”,建于明代中叶,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消遣和议事的场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年间,门庭九开间,献柱八根,整齐划一,严肃肃穆;“方观田宅”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遍农人住宅,建于明代中期该宅为一进三间砖木布局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 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护缝制装饰,楼下青砖铺地,是徽州普遍农人住宅的代表。
唐模村,从潜口前行十数公里,便是唐模村唐模村始建于宋,以田园、古建风光见长传为该村许氏商人,为酬老母想游西湖之愿,在村中花巨资兴建,故俗称“小西湖”唐模村口建有“同胞翰林坊”该坊为旌表村内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二人于清康熙年间上京殿试,同时考中翰林而建,实为全国罕见 西递村,位于黟县西递古为驿站,后经胡氏徽商经营修建,一时繁华奇怪现保存完好,有两条清泉穿村而过,村中有99条高墙深巷和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村头有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为我国青石牌坊中的精品村中康熙年间造的“履福堂”,陈设高贵,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原用于观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 球”所在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始建于北宋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优良,堂中雕刻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承志堂”也是黟县境内养护最完备的古民居该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
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