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是在前八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1、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
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