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民国旗袍门襟的发展与演变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6页
文档ID:205479202
浅析民国旗袍门襟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1/6

浅析民国旗袍门襟的发展与演变民国旗袍是内敛的,也是张扬的,是雍容的,也是灵动的它是最 具风情的中国符号300多年来,旗袍伴随着人们走过不同的历史时期, 带着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步入十里洋场的纸醉与金迷,迈过战争年代的 动荡与阴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风华依旧一、 旗袍的演变旗袍是由清代旗人袍装演变而成清代满清妇女所穿的袍服宽大、平 直、衣长及足,较显臃肿,在襟、领和袖端等位置都以镶绣装饰繁复边 饰是清代中晚期袍服最显著的装饰特点之一辛亥革命后,旗装袍主张简 约、自然袖子窄了,料子素了,装饰镶滚越来越少,并经历暖袍、马甲、 倒大袖三个典型阶段的演变后形成现在意义上的旗袍,在全国流行20世 纪30年代,女子不分年龄全民着旗袍并将袍身不合理处改良,胸省和肩 省的运用、肩缝和装袖技术的出现,使身着旗袍的女性曲线更加性感到 了四五十年代,时局动荡的年代,旗袍样式趋于简洁实用金属子母暗扣 与拉链代替中式传统的盘扣,成为旗袍主要的固定方式二、 门襟样式及其发展演变(一)门襟的样式门襟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造型布局的重要分割线,功能 性与装饰性并存它和衣领、纽扣或搭祥互相衬托,和谐地表现服装的整 体美。

本文研究的门襟以民国时期应用最广泛的右襟、双襟为例,不包含 个别独特样式的门襟如表1门襟样式分类,将门襟样式分为右襟与双襟 两大类;右襟细分为明襟与隐襟;双襟的样式分为八字襟和一字襟)门襟样式的演变过程1. 右明襟的演变民国旗袍的右明襟样式来源于清代旗人之袍右襟的演变源于清代的 旗人之袍,当时的服袍多为曲襟形式,线条委婉缓和20世纪一二十年代, 门襟的样式从委婉曲襟发展为线条明显较为硬朗的方襟为主到了全民旗 袍的30年代,旗袍的门襟样式开始多样化,有方襟、孤度不同的曲襟等 相比于20年代的旗袍,这个时代的旗袍更加贴合人体,合理的处理胸部 与袖笼之间弧线的关系40年代的门襟样式与30年代相差不大,仍然延 续了方襟与不同弧度曲襟,只是装饰手法上,40年代更加多样化时尚化2 .右隐襟的演变清代时期隐襟就已存在,但隐襟服装多穿在服袍内部隐襟在旗袍上 大量应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隐襟的样式与右襟相似,有方襟和 曲襟隐襟的最大特点是隐藏式的,无滚边装饰,远观看不见门襟的存在 隐襟的出现主要因为30年代简洁设计的思潮以及西方金属子母暗扣、拉 链的大量引进,从而使得隐襟旗袍的设计成为可能3.双襟的演变双襟在清代服装中就已应用,多见于清代的服袍马甲、马褂、长袄中。

双襟在旗袍上的应用出现在鼎盛的四五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的旗袍整体趋 于简洁,能够装饰的地方并不多,所以门襟的设计更为丰富和时尚化常 见的为一字襟、方形八字襟与圆形八字襟但是有些八字双襟旗袍的门襟 设计并不是左右都开襟,而是左门襟闭合只开右门襟,左门襟只作为装饰 效果存在一字襟旗袍多为双开襟设计双襟设计的旗袍给人以沉稳、端 庄之感三、门襟的装饰设计及其发展演变(一) 门襟的装饰设计旗袍门襟的装饰对于旗袍整体至关重要镶(镶边)、嵌(嵌条)、滚 (滚边)、荡(荡条)、盘(盘扣)、绣(刺绣)等中国传统工是在民国旗 袍中都有运用,其中运用最多的属滚边、镶边、刺绣滚边的作用是包裹旗袍的门襟、开衩与开口,用来滚边的布叫滚条, 通常用丝质的绢或者旗袍底色的布来滚边,若旗袍上有图案,通常选用图 案中的一种颜色如表2所示,按滚边的外观可分为宽滚、细滚、细线滚 细滚是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手法单纯从外观上看,宽滚与镶嵌条类似, 但工艺的操作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宽滚更具实用性除滚辿之外,民国旗袍中常见的还有镶边受到进口材料的影响,一 度流行西洋花边作为镶嵌装饰刺绣效果不同于清代的镶边刺绣,民国期 的刺绣为在隐襟上,无包边的情况下进行刺绣装饰,强调出隐襟的线条或 起到旗袍整体美观效果。

二) 门襟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清代旗人之袍的门襟装饰从“三镶三滚”到后期的“十八镶滚”,工 艺及其复杂奢华到了民国时期旗袍的出现,虽然沿用了旗人之袍的门襟 样式,但是门襟的装饰上不再需要清代的耗时耗工艺的镶滚式装饰正因 为化繁去简的主导思想,使得素雅的旗袍上能装饰的东西不多了,所以在门襟的装饰上就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手法,如撞色滚边、花边镶嵌、亮珠镶 嵌、辑明线装饰等先进的西方流行元素1. 右明襟的装饰清代旗人之袍的右明襟装饰多为镶滚结合,一般镶上去的布条上采用 手工刺绣的表现手法一二十年代旗人之袍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整 体设计与清代相比简洁了,门襟装饰也随之简洁,简化了清代“十八镶滚” 的繁复装饰,甚至有些旗袍上会在门襟处先进行简单包边,然后直接刺绣, 舍去镶嵌的过程30年代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宽滚的使用逐渐减少,细滚与 花边镶嵌开始广泛应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西方流行的拉链与金属子母暗 扣,所以在右明襟的装饰上会采用暗扣、拉链与盘扣的结合,盘扣主要作 为装饰使用四五十年代的右明襟的装饰达到最简洁时期,大部分的旗袍 都采用不同宽度的滚边装饰在花色旗袍上,多为细滚或细线滚,由于面 料的花色丰富,所以门襟一般无特俗装饰,门襟所用的颜色为衣身图案中 的某一色彩,与整体协调。

单色旗袍制作最为经济故得到最广泛的流行, 这类旗袍门襟上常见的装饰有细线滚、细滚或双滚除此之外也有镶嵌花 边、珠片、亮片等流行元素作为门襟装饰2. 右隐襟的装饰右隐襟是隐藏式的、无包边装饰的,在一二十年代有少部分的使用, 这个时期隐襟处多数还是使用盘扣30年代开始,在隐襟旗袍上增加了暗 扣与拉链的使用,达到了真正隐藏式的简约设计这个时代由于隐襟的面 料多为花色面料,隐襟一般也运用在花色旗袍上,所以门襟处不宜增加其 他装饰四五十年代深受西方时尚的影响,为达到旗袍的时尚感,隐襟的 装饰时尚化有时会在隐襟旗袍衣身处镶亮片、蕾丝等西方流行元素3. 双襟的装饰双襟在清代旗人之袍的外套、马甲中出现较多,但在清末至30年代 期间的旗袍上并不多见,大量流行是从40年代开始的主要的装饰手法 为滚边、镶边、刺绣、盘扣等双襟中的方形八字襟多用盘扣的形式,细 滚边搭配大的蝴蝶型盘扣;双细滚搭配一字盘扣或葫芦盘扣;宽滚边门襟 为达到其装饰效果,会在宽滚边上面缝上西方流行的大纽扣作为装饰圆 形八字襟较为圆润丰满,因此不适宜用盘扣等突出装饰,多采用暗扣形式 的滚边设计,较多的为宽滚或宽滚与细线滚的结合四、 结语通过以上对民国旗袍门襟的样式与装饰设计的分析,使人们对民国传 统服饰的门襟设计进一步了解。

本研究主要以民国旗袍的右襟、对襟分析 为主,得出以下结论右明襟的样式从清代一直延续至民国,主要有曲襟 与方襟两种形式,在装饰上主要从繁复奢华的镶滚发展到简单的细滚到具 有时尚化的亮片珠片装饰右隐襟的设计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隐 襟旗袍多采用暗扣、拉链隐襟旗袍因整体效果的简洁性,所以在门襟处 并无复杂装饰,但50年代会在衣身其他部位用亮珠片、刺绣做装饰双 襟旗袍广泛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样式有一字襟、八字襟主 要的装饰手法为滚边、镶边、刺绣、盘扣等五、 不足与展望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旗袍门襟作为旗袍元素中的典型代表被众多设计师运用本研究同时也影射了旗袍的门襟设计给当今时装带来美好的灵感 来源,良好的思路和改革手段但是木研究只以民国旗袍的石襟、双襟为 研究对象,对于其他门襟样式并未涉及,缺少对其他门襟样式的详细分析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会增加对民国旗袍其他门襟样式的剥析,更进 一步的让人们具体详细的认识旗袍门襟设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