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课件

F****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90.50KB
约64页
文档ID:96736849
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课件_第1页
1/64

经济社会统计 第二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人口规模与构成统计 人口变动统计 人口存量——流量统计矩阵 人力资源统计,,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 1、人口数的不同概念与指标; 2、人口密度指标的含义及其应用; 3、各种人口构成统计的内容与方法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人口变动统计的指标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5、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素质的统计指标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人力资源利用和劳动力生产率统计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构成统计,人口:是指在特定空间里存在的人的整体,通常总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人口统计,或者是一国的人口统计,或者是就省、市等更小的区域进行人口统计 对人口状况进行统计描述,首先是从静态上进行人口规模统计和人口构成统计一、人口规模统计 人口规模首先是由人口总数表达的;其次是联系人口所存在的区域面积大小,用人口密度表示 (一)人口数概念及其统计 人口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 个体总数 是反映国情的基本指标 统计人口数量时;首先,人口数是一个存量指标 ,因此必须明确统计的时点其次,必须明确统计的地域范围 从理论上说,要统计人口数,必须明确统计人口数量时应遵循的时间标准、地域范围、人口范畴等原则; 从应用来看,使用各种人口数统计资料时,也应注意其所述的时间、范围和不同人口范畴。

下面介绍不同人口数概念和统计方法;,1.户籍人口数、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 户籍人口,是某一时点户口在某地的全部人口 现有人口,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在某地的全部人口,它包括外来暂住人口,不包括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经常或久居某地的人口,包括居住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外地人在本地暂时居住的人口 常住人口统计必须明确 时间标准 和 空间标准2.普查人口数、经常统计的人口数,普查人口数,即对该地区的人口统计对象予以直接调查登记,通过计数汇总获得人口数资料 在非普查年份,需要利用人口变动平衡关系来推算期末人口数,这样获得的人口数就是经常统计的人口数即 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3.时点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人口数首先是指 在特定时点上的人口数,反映在该时点上的人口规模 在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常常需要了解一段时期内的人口规模,这时就要根据相应的时点人口数资料计算平均人口数,用以代表计算期内任一时点的人口数比如:要计算某年份的人均GDP、人均收入,就需要用年平均人口数去分摊; 计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指标,其基数也是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

人口数是不断变化的,在具体计算时,一般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简单平均方法和序时平均方法如果已知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人口数,可以对这两个时点数据做简单平均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即 如果掌握更详细的时点资料,比如期内各相应时点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可以采用序时平均法,比如 式中, 为各个时点人口数;n为时点个数,(二)人口密度统计,人口密度 就是反映一区域人口稠密程度的指标,一般用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表示即 由于该指标将人口数和一定的地域面积相联系,反映了各地区人口相对数量规模的大小,因此,可以据此横向比较,观察各区域人口规模及其疏密程度;进行纵向比较,观察一区域人口规模的动态变化,,虽然人口密度这一概念现在应用比较广泛,但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如果考虑土地的质量及其对人口的承载力,可改用其他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而将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 某地区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地区的可耕地面积,得到的指标是人口的生理密度,该指标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生产的关系。

以某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除以该地区的农用地面积,得到的指标是人口的农业密度,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还有居住密度、城市密度、以及生态最优密度等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分析和研究对象来选择适当的人口密度指标三)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系的统计分析,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基本问题首先,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而该区域上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谈判,常常以人口数的上升或下降以及人口稠密与否这样的字眼和数字来论证和刻画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却是问题的另一面,即过多的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其结果是影响了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人均GDP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迫于压力不得不过渡开采自然资源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导致发展在低水平上徘徊,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产生了水平下降的征兆要对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予以统计分析,需要将这两方面选择变量,通过统计技术来显示其关系,并获得二者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其中,有关人口规模的变量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密度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量包括人均GDP、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住房面积、成人识字率或文盲率等例2-2 】世界各国人口密度差异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不同收入组国家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二、人口构成统计,描述人口构成情况的前提是按照不同标志对该人口总体予以分组人口总体在特定时间上的构成状况,是该总体所在经济社会系统基本特征的体现,它既是该系统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果,又作为决定因素影响到未来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 如何对人口总体予以分组?分组标志取决于特定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单个人所具有的特征有些特征具有自然属性,比如性别、年龄,有些则属于经济社会属性,比如就业状况、收入状况、所处的阶层、所具有的教育水平、所居住的区域、家庭组成状况、所归属的宗教和民族,等等下面介绍经常运用的几种人口构成统计 (一)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统计,(一)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统计 人口性别构成 是指特定人口总体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 人口年龄构成则是该人口总体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状况 1、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统计 表示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比较简单,一是:分别计算男性人口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计算男性人口相对于女性人口的比例,通常称为性别比或性比例,表示相对于100位女性人口的男性人口数,即,2、人口年龄构成统计应用:人口类型的确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年龄是很重要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也体现了该总体的特征。

经济社会管理通常很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从社会特性看,该人口总体属于何种类型:年轻型、壮年型还是老年型?第二,从经济角度看,该人口总体对劳动力的供应状况如何: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有多少,其经济负担程度如何? 为了观察这些方面的特征,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对 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作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以人口总数为基数计算少年人口系数、壮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还可以以壮年人口数为基础计算抚养系数(负担系数),即,,按照联合国的人口划分标准,如果老年人系数在5%以下或少儿人口系数在40%以上,则可确定该人口总体为年轻人口型; 如果老年人口系数在10%以上或少儿人口系数在30%以下,则可确定该人口总体为老年型人口;如果老年人口系数在5%~10%之间或少儿人口系数在30%~40%之间,则可确定该人口总体为壮年人口型 显然,面对一个特定年龄类型的人口总体,经济社会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将具有差别二)人口城乡构成和经济产业构成统计,人口城乡构成是一种特殊的地区构成,即 按人口常住地是城镇还是乡村对人口总体予以分组,计算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以此描述人口的城乡构成。

城镇人口占人口总体的比重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指标,用于衡量一国或者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程度,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经济产业构成,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各自占有的比重表示 所谓农业人口是指以农业作为基本产业的人口;非农业人口是指以农业以外的产业为基本产业的人口三)人口教育水平构成统计,1.人口教育水平构成统计 进行人口教育构成统计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人口总体按照文盲者与识字者分组,计算文盲率与识字率 成人识字率只反映一个人口总体的识字程度,但不反映在识字人口群体中不同教育程度的结构状况,因此有了进一步描述人口教育构成的另一种统计方式: 就人口中各级教育水平分组计算各组人数比重,通常使用百分数和每万人中具有各类文化教育程度人数两个指标来表示2.人口教育水平构成统计的应用,国民的教育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素质高低以及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是该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人口教育水平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同的人口教育水平构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比如,人口总体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源的素质状况,这将极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参与经济生产的能力。

同时,人口总体教育水平将决定人口对社会的参与程度,从而影响到社会民主的建设进程;人口尤其是女性人口的教育水平还是决定生育率水平高低的重要原因例2-6】中国人口教育构成状况统计与分析 中国第二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文化教育构成状况(%),(四)人口民族、种族和宗教构成统计,民族、种族和宗教构成是人口总体的重要社会性特征 人口民族、种族和宗教构成统计的基础是对人口总体按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属性所做的分组,其构成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各组人口占总体人口的比重表示; 如果各组分布极不均匀,出现某组特别突出的情况,则可采用两分法,将其他组做归纳处理而后计算其比重第二节 人口变动统计,人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总体,变动的结果不仅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还会引起人口构成的变化变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出生、死亡而形成的自然变动,二是因为人口迁移而引起的机械变动 人口变动统计首先就是对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引起人口发生变化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统计,进而,还要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考虑这些人口变动数据的应用领域一、人口自然变动统计,(一)人口自然变动统计 人口自然变动包含出生和死亡两个方面人口自然变动统计的任务首先是反映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情况,进而反映对人口总数的影响结果。

下面是常用的统计指标 (1)出生人数和出生率前者是指在当期内出生的、出生后具有生命现象的活产婴儿总数;后者又称为粗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2)死亡人口数和死亡率前者是指当期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口总数;后者又称为粗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中死亡的人口数 (3)人口自然增长量和增长率前者是指一时期因出生、死亡原因而导致人口自然增减的人数,表现为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后的净结果;后者是以一时期自然增加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总数计算的比率,反映平均每千人基础上人口自然增加的强度将上述指标的有关公式列示如下:,,,(二)人口自然变动统计的应用,人口自然增长类型的转化,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和死亡两者相互抵消的结果面对人口过多的局面,人口发展所面临的是两个目标:控制出生率以防止人口过渡膨胀;降低死亡率以尽力延长人的寿命 从世界各国人口发展史来看,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组成的“高高低”型,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前存在的情形:无法控制的生育和死亡,较高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较高的出生率,以此形成人口的低增长率,保证了人口增长的稳定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