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专题复习评课稿 柳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的课程理念,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 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本专题复习课中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或素材,将“过程和方法”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内容,整堂复习课凸显科学探究的思想,在探究实验设计中贯穿知识点的复习, 在随堂练习中辨析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在整堂课中积极渗透科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科学本质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每个环节的重要考点, 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突破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习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模式力求创新,凸显探究思 本专题复习课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复习模式, 推行以探究为中心的主题复习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科学探究,我们称之为探究性“主题式”复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基本流程为: “问题—探究—整理—发展?” 四、启发分析引导,知识自我重构 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奥苏贝尔所提到的课堂的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 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知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先前的知识回顾,清晰了原本的知识网络,构建了最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课堂的精心引导,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及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我建构,这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升华 五、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 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 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 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六、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七、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 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八、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这节课有个别地方可能还需要改进: 老师讲得还太多 不可否认,教师精心准备,及时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些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学习行为还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如何设计让学生好学而不是让教师好教的教案?如何突现少教多学甚至让学生不教而学?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和才能的场所, 所以我认为陈老师还应该大胆点,让学生自我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展示,评判这个方案,如果达不到教师要求,我们再等待,再质疑学生,从而促进它的理解,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影响进度,也可能会导致很多的错误及意外,但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环节,进度也许会慢,但持之以恒,学生的收获必将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