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构解构重构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83KB
约3页
文档ID:522775823
建构解构重构_第1页
1/3

建构解构与调整重构 教--育-者角色的历史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研究人类对世界的宗教性解释时发现, 向来被认为是合法性的“一体化”解释行将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和世俗化, 此即“祛魅” “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 tme nt of the world),它发 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通俗来讲,“祛魅” 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与“祛魅”相对的一个 词是“附魅”,就是事物的经典化,神圣化我们在思考教育者的社会角色这一 问题时,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是一个一历史建构过程,从孔子到孔圣人,从游士 到“通古今,绝然否”的巨人,到“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世继绝学 为 万世开太平”的英雄,皆是如此我们的问题是,教育者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如 何被“神化”为阳光下最光明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之下,教师角色须得经历阵痛 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适应历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的心理调试过程 附魅与祛魅——一个历史的过程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认为: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知 识分子” 在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有三个 基本特征:第一,受过专门 训练,掌 握专门 知识, 懂得使用 象征符 号来解 释宇宙 人生; 第二, 以知识 为谋生手 段,以 脑力劳 动为职业 ,形成 一个与 社会中 其他阶 级不充 分整合 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 、“自由飘游 ”的、相对独立的社 会阶层;第三 ,具 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是“社会 的良心”。

我们姑且把教育者等同于知识分子,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一条历史的脉络 作为中国教育者先师的孔子,首先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的终极追求,“士致志 于道”, 曾子进一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时就曾引《尚 书》语:“天降于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与君相提并论荀子说:“礼者, 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何以正身?无师,吾妄礼之为是也?”唐代的韩 愈把教育者的社会责任“传道”放在“授业”“ 解惑”之前,也是同理北宋的 范仲淹把这种承担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把自我与 时代高度结合的宏大叙事到后来就成了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世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建构的结果是:知识分子一方面被神化为 社会责任“风雨一肩挑”的英雄,这是社会期待另一方面就是“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主动承担,是自我价值的选择这一建构在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完成并 一直拓展着它的影响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意欲揭开知识分子神秘面纱下的“真实”北京大学 教授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 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李零认为,孔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是一个“怀抱 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而任何像孔子一样找不到精神家 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此说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被广泛质疑,但其中的合理性因 素在于:孔子身前曾经几度流亡甚至颠沛流离,并非后世所说的那么荣耀,所谓 神圣的光环,都是后人附魅的结果孔子生前自己也曾这样感叹:“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甚至说:“吾道穷矣即是明证这种对 经典的消解与戏谑在近几年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流行词汇里,教授被戏称为“叫 兽”,专家叫做“砖家”,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行为,世俗化、小写化背后的 是与历史的建构相反的真实 而在一些媒体的热炒下,一些关于教师的道德事 件被无限放大:2004 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依法留置嫖娼行为性质恶 劣,严重影响了复旦大学的形象,因此对其进行了严肃处理:陆德明不再担任经 济学院院长;不能再从事教学活动,但可从事科研活动;取消其教授资格 3年 此后,陆提出辞去经济学院院长一职 名校、名教授、名经济学家,再加上事 件本身的暧昧色彩和院方的处理,使得这则新闻被新浪、新华网等几大新闻门户 网站转载后,点击率居高不下2009 年,中央音乐学院一名 70 岁知名博士生导师、教授自曝曾与一名报考 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该生 10 万元贿赂,以便帮助 其顺利考博。

最终因女学生并未如愿上博,老教授担心女生将此事曝光出来,自 己抢先向学校纪检部门坦白并退回赃款事发之后,校方对该教授进行了 “取消 所有招生、教学和学术权力”的处罚,并立即向北京市教委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报 备 而在一家网站上,更明确指出,“学术界的肉体与金钱交易属于潜规则,屡 见不鲜”在这起事件中,真正该关注的,当是怎样遏制大学里的“潜规则”2008 年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名男生将一名上课的教授砍成重伤,经 抢救无效死亡嫌疑人随后向警方自首被砍教师为该校法学院比较法学副教授 程春明(音),随后,程教授被999送往昌平中医院当晚 7点,程教授经抢救无 效死亡 而嫌疑人正是本校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对教师精神操守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质疑者所依持的标准就是历来形成 的对教师的社会期待或者说文化身份的期许,用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这些道德标 准进行批判,这些历史积淀的道德判断被提出来的时候具有强大的号召能力,但 是我们也看到这种建构本身的道德与历史因素,而在对其进行的解构过程中的阵 痛与人性的隐因也被适时地提了出来建构与调整——时代诉求与心理调适 教育者对自己角色的调整既是历史的必然正如当年鲁迅先生所批评的: “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

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随着传统教育向现代 教育的转型,拨正这种严重错位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和学生在民 主化和主体化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重新定位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标志 和突破口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间确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始终是教 学过程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对于学生尤其是对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 而言,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其职业本身所带来 的教师法定的影响力、支配力有着一种外源性的教育权力;同时教师自身的学识 能力、道德人格和教育才能又使教师享有一种内源性的教育权威教师的权力和 权威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应当 看到,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只 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陵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 和学生要建立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 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 塑造他们” “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必须从教转到学上来,学生应从被动的获取 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 生的主体作用在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和关系中耦联与统一起来即在法律上、人格 上以及在真理面前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上师生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互动的更 有趣的是,“在终身教育中.每个人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学生但这些丝毫 不意味可以削弱和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培养.对 于学生榜样作用的发挥,无不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已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双方都是课程的探索者、开发者和 主体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显示了师 生平等的民主性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起人本意识,教学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和道德情感,要对学生高度信任,适度宽容,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 育的“人人发展,个个成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