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相当于在每次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r-D的同时多上缴了 K-D,简单货币乘数由此扩展为:m=2=—H R+C r+K在短期内考察,当经济迅速增长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相应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 这就提高了人们的通货持有比例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导致通货持 有比例的下降,因此,现金漏损比例是随着经济波动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短期,它也不 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由于在货币乘数中,现金漏损比例既出现在分母项上,也出现在分子 项上,因此它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会更复杂一些首先,现金漏损比例的提高,降低了银行系 统中由基础货币创造的活期存款数量,这表现为乘数[(1/(R+Rt・t+E+K))变小另一方面, 现金漏损比例提高,使得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也相应提高了在长期内考察,现金漏损比例是下降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票据在市 场交易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转账交易日益普遍,这使得现金在企业之间交易的中介作用降 低了,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得到抵消和清算, 现金不再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在消费领域,随着信用卡消费、电子货币的出现,现金在居 民消费中的作用也有所降低。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资料,1999年我国经济系统中 的流通现金与活期存款比例为0.416,而到了 2004年,这个值就下降为0.2882. 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假设超额准备金率为e,即银行体系为每一单位存款持有的超 额准备金为e单位,同时也假设这一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变化那么同理可得货币乘数 的扩展式为:D D Im=—= = H R+C r+e+K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作用是防备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支付,但是持有超额准备金并不 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因此银行必须严格控制超额准备金的额度,使持有成本最小化商 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如果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数量太少, 以至于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时必须进行外部融资,那么就会发生一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就等于丧失了将这些资金作为贷款发放出去的利息收益,这实际上 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推导出一个时间段内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总成本,这就是 上述两种成本之和,即TC=b(F/ER)+i(ER/2)其中b是商业银行为补充超额准备金的不足而对外融资的成本,当然这是指融资一次的 成本。
F/ER)则是商业银行需要融资的总次数,F是指商业银行一段时间内总的资金需求量, ER就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在总成本的第二部分,商业银行在这一段时间内持有 的平均超额准备金数额为(ER/2), i是利率水平,i(ER/2)就表示因为持有超额准备而丧失 的利息收入将TC看作是ER的函数,并对ER求TC的最小值,则使总成本最小化的超额准 备金持有量为ER=(2bF/i)l/2因此,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额度的确定,与其面对的资金需求量、对外融资成本成正比, 与利率成反比当经济增长迅速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这样银行就必须保 持较高的超额准备以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资金供给同时,资金需求的上升,使得在货币市 场上融资的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这也是迫使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的因素之一 但是,当资金需求上升导致利率提高时,银行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也意味着更大的利 息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以确保在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得到保证 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盈利所以,即使是在短期,超额准备金率也不会完全随着经济波动 而发生变化,它必须服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需求从长期来看,尽管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超额准备金与资金需求量 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利率变量也不可能在长期内以一个趋势变动,唯一可以解释超额 准备金率长期变化趋势的只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建设取得 了巨大进展,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逐步壮大,货币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商业银行之间短期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另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其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能够利用比较先进的资金管理技术,在提高 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因此,我们有把握肯定,超额准备金率在长期 内是呈下降趋势的3. 定活存款比例从短期来看,居民的定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比例关系实际上是居民平衡其金融资产流动 性和收益性的行为如果经济处于一个繁荣阶段,消费需求的上升必然会使居民要求有具有 更大的购买力,定期存款将被转化为活期存款而形成购买力,定活存款比例将会随之下降, 反之定活比例将上升但是,定活存款比例的变动远非如此简单,在长期中该变量并非一个 单纯依赖经济波动的变量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中的实际定活存款比例来进行分 析二影响Ml的货币乘数因素狭义货币供应量Ml的货币乘数血考虑到e和k这两个漏损因素,基础货币等于商 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R和漏出信用创造体系的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即H=R+C,其中H仍 表示基础货币。
由原始存款经过信用创造体系形成的派生存款,构成了货币供应中的应当缴 存准备金的活期存款部分D根据定义,即M1=D+Co由上述关于现金漏损的假设,C=K・D, 因此MI=(1+K)- Do根据定义可以计算得到皿:二 Ml 二(1+K)・D = 1+KL H 一 R+C ~ r+e+K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r、e、K、x这四个比率在短期,经济波动会对现金漏损比例、定活存款比例和超额准备金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因素又 转而对货币乘数发生作用货币乘数在短期的经济波动中的变化要进一步考察这几种因素变动程度的幅 度和相互力量的均衡而且,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现金漏损比例和定活存款比例在经济波动中的表 现是相反的,不仅如此,决定超额准备金率的几个因素本身在发生经济波动时并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变 化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货币乘数在经济波动中发生单一的顺周期变化和逆周期变化类似地,在长期,现金漏损比例、超额准备金率与定活存款比例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 因此,我们也不应就此认定货币乘数在长期内会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从实证来看,80年代以来,我国经 济中货币乘数发生了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结合表1和图1,我们可以发现,在1985-2004年这二十 年中,我国的广义货币乘数由2. 36 升到4.30,上升了 82. 2%„我国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我国货币乘 数的上升,是现金漏损比例、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抵消了定活存款比例的上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所造 成的。
货币乘数的上升,意味着利用控制基础货币量进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做法越来越具有风险,在中央 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调控相同数量的基础货币的前提下,较大的货币乘数就会使货币供给量发生更大的变 化,货币当局的政策操作稍有失误,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总之,我国 货币乘数的巨大变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大为降低,同时也 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等多个经济主 体的货币行为的研究,把握其在转轨经济的背景下的货币行为规律,并通过引导其货币行为来把握货币 乘数的波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三总结货币乘数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超额准备金率e、现金漏出比率K和准货币占活期存款D的比例 x的综合影响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完全受到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超额准备金率是金 融机构的所确定的,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超额准 备金利率来引导超额准备金的变动,从而超额准备金率可以受到中央银行的影响;K和x则完全处于中 央银行的控制范围之外在存款准备金率很少受到运用期间,狭义货币乘数主要受到现金漏出比率K的 影响,其次受到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的影响。
在存款准备金率被中央银行频繁单向运用的时候,存款准 备金率r逐渐成为影响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表明,虽然在货币乘数的四 个影响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中央银行完全可控的,但是只要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中频繁单向使用这 一政策工具,就会对货币乘数产生较大的影响,换言之,央行在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时,只要有 足够的力度,就会对货币乘数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如果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的其他内容也 进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研 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