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及案例 (1)

n****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24MB
约105页
文档ID:46848947
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及案例 (1)_第1页
1/105

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及案例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及案例2015年年1月月10日公司副总工程师郑克白日公司副总工程师郑克白1低影响开发内容2控制指标的确定3北京市相关规定4工程案例1低影响开发内容2控制指标的确定3北京市相关规定4工程案例目录目录低影响开发内容低影响开发内容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城 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 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 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 、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 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储存、 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 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 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 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 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 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 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途径示意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途径示意图控制指标的确定控制指标的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 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 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 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 排率为15%-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0.15-0.20),因 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 85%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 实现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 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 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应通过 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 雨规律、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 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的开发,要结合 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 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 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及经济合理性角 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 集、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 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浪费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 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 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 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 控制目标;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 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 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流总 量控制目标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我国各地的年总 雨量分布得极不均匀 ,南多北少,东多西 少,由东南沿海向西 北内陆递减,山地迎 风坡多、背风坡少。

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 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 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 充沛的降水,雨量充 沛;西部地区由于远 离海洋和被山脉阻挡 的原因,雨水量沿西 北方向递减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根据上图,可将我国内陆地区可分为4个区,即干旱区 (h≤200mm)、半干旱区(200mm< h≤400mm)、半湿润区 (400< h≤800mm)、湿润区(800< h≤1600mm和1600< h)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并给出了 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 干旱区)、II区(80%≤α≤85%;半干旱区)、III区(75%≤α≤85%; 半湿润区)、IV区(70%≤α≤85%;湿润区)、V区(60%≤α≤85%; 湿润区),如图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 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 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 径流控制目标 (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 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 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

(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 流峰值控制目标 (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 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 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2.2 控制目标的选择控制目标的选择(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 的破坏 (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 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 (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 求的城市或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 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2.2 控制目标的选择控制目标的选择北京市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分布图2.2 控制目标的选择控制目标的选择以北京市为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 足300m3,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北京地区降雨集中 在雨季,易出现短时强降雨,城区低洼处易出现 内涝、西部山区易出现洪水因此,对照上述原 则应采取:推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切实削减 峰值径流排水量,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实现雨水 的资源化利用。

北京年平均降雨量为595mm,处于半湿润区, 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为75%≤α≤85%北京市地 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 2013)中规定: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 低于85%;其他区域不低于70% 将北京30年(1977~2006)的降雨日值按雨量 大小进行分析,得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和 85%时,设计降雨雨量分别为19.0mm和32.5mm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 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径流总 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 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 应作为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实施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排和资 源化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北京地区雨季显现个别场降雨强度大,其他降雨降雨强度不大且间歇 时间较长等特点另外,由于城市建设硬化面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有 利于雨水入渗因此,北京雨水控制优先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增加 入渗雨季时超入渗能力的雨水通过调蓄设施削减径流峰值流量。

北京市 地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以下简称“ 规范”)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和调蓄设施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和调蓄设施计算均做了明确规定,来实现 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 下凹绿地率下凹绿地率“规范”中规定: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 少应有 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 砌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宜为50mm~100mm,且不大于200mm绿地率指标要求指的是覆土深度满足规划绿地要求的绿地面积 包括:地下设施顶板上部至室外地坪覆土厚度达3m(含3m)以上的; 覆土厚度达1.5m(含1.5m)以上、不足3m的以及覆土厚度大于0.6m( 含0.6m)的屋顶绿化面积以下情况不计入建设工程附属绿地面积, 但也应设为下凹式:工程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绿地;距建筑外墙1.5m 和道路(路宽≥3m的)边线1m以内的用地;地面建、构筑物垂直投影 范围内的用地;建筑所围合的、面积过于狭小、无光照等不能满足植 物正常生长的用地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规范”中规定: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 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考虑到北京市建设项目用地紧张,地下建筑及下沉广场日益增 多,透水铺装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因此维持70%透 水铺装的要求按透水铺装做法实施了铺装的实土区域地面;覆土厚度小于 1.5m,大于0.6m时且设排水设施的地面绿化;其覆土厚度不小于 600mm且增设排水层的铺装;设置入渗设施并满足要求的透水铺装 层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 调蓄设施调蓄设施“规范”中规定: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 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 不小于30m3的雨水调蓄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方法:硬化面积计算方法: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 屋顶)的投影面积计;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 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 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 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 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以及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大于10cm的部 分)、雨水收集池、调节池等均可作为调蓄设施 对于一年一遇常降雨(45mm),下凹绿地仅下凹50mm~100mm只能 消纳自身区域和周边非下凹绿地的降雨,对整个区域的滞蓄作用不大,此 部分下凹空间不计算在调蓄空间内。

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 调蓄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方法:调蓄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方法: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 屋顶)的投影面积计;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 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 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市规发【2012】791 号市规发【2012】791 号 ) 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 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以及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大于10cm的部 分)、雨水收集池、调节池等均可作为调蓄设施 对于一年一遇常降雨(45mm),下凹绿地仅下凹50mm~100mm只能 消纳自身区域和周边非下凹绿地的降雨,对整个区域的滞蓄作用不大,此 部分下凹空间不计算在调蓄空间内2.3 目标落实途径目标落实途径? 调蓄设施调蓄设施《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指 标: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30m3的雨水调蓄设施,换算可 容纳硬化面33mm的降雨,其它区域:绿地及透水铺装容雨 量均大于此值因此,除居住区外对照北京降雨参数已可实 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

即年均外排雨水径流系数不大于 0.15,已达到自然地貌水平 通过对8个住宅小区进行模拟计算且经过北京建筑大学应 用SWMM软件模拟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按照《规范》其它 要求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