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开阳二中政史地组 邹维辉【专题线索梳理】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促进了各族的发展、联系,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几次大败、重创匈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东汉时,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加速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4.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第二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典型的是唐朝与吐善的关系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这时期的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都主动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唐末在中原汉人的影响下,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②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等方式③两宋时期,虽然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但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同时,战争的结果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④元朝的统一,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已同汉族没有什幺差别;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6.明清时期:①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明朝后期,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等处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则以战争为主②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朝代特征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进步的工具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的政策则是其主观条件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较少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积极与外交往,互通有无,中外友好,往来频繁;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人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与亚洲各国人民特别是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并通过丝绸之路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2、 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同中国通商往来的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当时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如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如新罗和日本留学生)、技术交流(如唐朝向天竺学习熬制砂糖技术)、宗教往来(如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3.宋元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对外贸易逐渐以海路贸易为主,港口增多,与非洲、欧洲直接通商,出现了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的现象4.明清时期:①明朝前期,中国是亚洲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亚洲各国保持着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②明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明清政府一方面和外来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另一方面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对外关系转入低谷③中国也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欧洲传教士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知能提升点拨】1.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地区:①唐朝时,唐玄宗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元朝时,在东北设辽阳行省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西北地区: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新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西南地区:①秦朝时,征服越族后,设南海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②唐朝时,加强与西南的联系,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③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4)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台湾:①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③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特点与意义 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入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3.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以及民族战争与对外战争的区别①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它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但不是民族的灭亡,反而加速各民族的融合与共发展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所进行的战争如清朝干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这两种类型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战争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别而对外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