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壹、我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及其基本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壹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壹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于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壹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于壹)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2.14%,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0.65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11.01%,高于全部工业1.27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13.39%,和全部工业基本持平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90.05亿美元增加到2398.02亿美元,年均增长16.92%。
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7.77%,1990--2001年年均增长16.15%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78%,比1978年增加了4.81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于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增加到2001年的90.1%,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壹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和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能够见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能够分为俩类:壹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壹;壹类是经济发展中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关联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
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壹严肃的课题摆于了国人面前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制造业大类行业1990年产值比重%2001年产值比重%比重变化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5110.657.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407.673.2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015.432.4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96.491.71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01.860.67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2.493.080.5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661.110.45塑料制品业2.102.530.43医药制造业2.142.420.2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540.810.27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0.620.880.26金属制品业3.143.380.24家具制造业0.490.520.03饮料制造业2.312.16-0.1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040.86-0.18造纸及纸制品业2.332.14-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062.81-0.25食品制造业2.191.93-0.26化学纤维制造业1.641.21-0.42食品加工业5.414.85-0.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54.77-0.58橡胶制品业1.711.06-0.65普通机械制造业5.024.15-0.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806.76-1.04烟草加工业3.072.01-1.07专用设备制造业4.182.79-1.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967.47-1.49纺织业13.766.66-7.1(三)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比重进壹步增加,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大省已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劲增长的火车头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差距进壹步拉大,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得到加强(见表2)。
1990--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比重由63.27%增加到74.39%;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4.2%和12.53%下降到17.21%和8.4%分省市见,9个比重增加的地区除西藏外全部集中于东部,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工业大省(市)为龙头的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俩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发展极比较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缺乏强劲的龙头山东虽有较大增长,但增幅几乎为辽宁的降幅所抵消,因而从总体上见,环渤海经济圈于我国北方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尚于形成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幅度衰退,辽吉黑三省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4.26个百分点表2:制造业地区结构变化地区1990年产值比重%2001年产值比重%比重变化百分点北京3.523.29-0.23天津2.893.200.31河北3.913.78-0.12山西1.721.09-0.62内蒙古1.070.71-0.36辽宁6.864.52-2.34吉林2.411.95-0.47黑龙江2.981.52-1.45上海8.397.99-0.40江苏11.6613.261.60浙江5.838.913.07安徽2.831.85-0.98福建2.113.211.10江西1.721.05-0.68山东7.769.591.84河南3.673.64-0.03湖北4.673.51-1.16湖南3.121.89-1.23广东8.5415.336.79广西1.611.09-0.52海南0.190.230.04重庆5.413.53-1.88四川贵州0.990.64-0.35云南1.621.19-0.43西藏0.010.010.00陕西1.881.17-0.71甘肃1.200.87-0.34青海0.240.12-0.12宁夏0.280.23-0.05新疆0.900.65-0.25东部63.2774.3911.12中部24.2017.21-6.99西部12.538.40-4.13(四)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表明,1995年,规模之上制造业销售收入中,大型企业比重为36.15%,大中型企业比重为52.1%。
到2001年,大型企业比重提高到46.12%,大中型企业比重提高到59.36%1995至2001年,按小类行业前4家企业销售收入加权计算的制造业总的集中度由21.5%提高到26.5%,,前8家的集中度由29.5%提高到36.6%分行业见,制造业545个小类行业中,前4家企业集中度提高有368个,占67.5%,前8家集中度提高的行业有389个,占71.4%石油制品、日用电器、化学原药、日用电子、纸浆、造纸、钢材、棉纺等适合规模运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五)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三资”和私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生力军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改制,到2001年,按规模之上可比口径计算,制造业中的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比重)已由1995年的41.66%和30.67%下降至21.26%和10.57%,利润比重由18.52%和28.73%下降至8.69%和11.11%而同期“三资”和私营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由1995年的18.53%和2.71%增加到31.19%和9.75%,利润由19.72%和3.34%增加到40.38%和9.74%2001年,“三资”和私营企业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64.1%、7.48%,均已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926万和527万人,分别占20.44%和11.65%,为出口创汇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及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壹)总量情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近公布了《工业发展方案2002/2003》,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5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6.3%,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4位;制造业出口额1677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位居世界第7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虽有较快增长,但于世界的位次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1],目前我国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十多个制造业行业中的近百种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壹,“madeinchina”正于国际上迅速崛起于值得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见到,于世界100种著名品牌中,美、日、德占据了三分之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遍布全球,但知名品牌凤毛麟角,几乎是空白二)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总的来见,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1998年我国中高技术产业生产比重为51%,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75%),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1.2%)。
我国制造业于技术方面的壹个主要弱点就是满足于加工组装,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电子产业为例,该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已连续多年增幅第壹,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榜首,但于计算机、通信设备乃至彩电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我国生产、pc机、vcd、dvd、彩电等产品所需的芯片基本上壹直为国外大XX公司垄断,集成电路90%靠进口解决如果不能于技术创新方面更上壹层楼,增强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我国也许能制造更多的世界第壹,但结果将是产量的桂冠于国内,利润的大头于国外,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九十年代后期,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值比重超过8%来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这壹比重最高的仍不足1%据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多年于1.3%左右徘徊,而外国壹般于5%之上,先进工业国于10%之上,差距相当明显我国制造业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仍表当下职工的技术素质上,据有关媒体报道,于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壹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