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6.50KB
约69页
文档ID:3928463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_第1页
1/69

教 案单位:中文系教师:石文颖年级:本科三年级课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课时:2 课时/周导 论一、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界较为传统的文学史分期是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开来1840 年鸦片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或 1915 年新文化运动、1917 年文学革命、1918 年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 、1949 年新中国建立被认为是三段文学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上述传统的文学史分期的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三位年轻学者:黄子平(助教) 、陈平原(博士生) 、钱理群(副教授) (插入三个向往:八十年代的北大;八十年代的学术氛围、八十年代的社会思想氛围)三人先是在《文学评论》第 5 期发表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随后在《读书》杂志(1985 年第 10 期-1986 年第 3 期)发表了系列文章《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 ,在国内外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引起很大反响三人在文中说:“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就是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具体而言,三人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2、以“改造民族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3、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4、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5、最后,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大的突破意义首先,他们的讨论把原先分离的“近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当代文学”研究格局加以打通,并带来研究领域的扩大,尤其是晚清文学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其次,这一概念把文学史同社会政治史有效区分开来,文学史获得基于文学本身规律的自治和独立最后,这一概念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同于以往时代中国文学的新质,即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二、二、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何谓“现代性”?这里我们首先要辨析几个相似的概念: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与现代派先说现代(modern) “现代”显然是指一段时间,一般是指 18 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直到 20 世纪的这段历史除此之外, “现代”还代表一种时间观念,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念。

现代化” (modernization)则是十八世纪以来从西方开始进而遍及世界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及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主要指现代历史所具有的社会结构特征,其中,复杂的经济制度(包括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 、现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以及社会民主)的建构是其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到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而一切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西方化”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现代性” (modernity)可以简单理解成现代或现代化的品质和状态它在时间观念上同于“现代” ,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含义上等同于“现代化” ,但是,现代性更主要指现代社会中人类自身的心灵、世界观、思想和文化等等巨大变革,也就是更侧重现代化在思想、哲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涵其通行的定义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是站在反现代的立场上,来对现代社会提出质疑、反对和批评。

这就是反思现代性,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者大多采取这样一种思想立场现代主义” (modernism)则是 20 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学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与上述“现代化”等概念相比,现代主义有着更为固定、更为狭隘的文艺、美学的内涵20 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在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上对于现代化的西方社会持一种尖锐、犀利甚至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反对现代化、反思现代性的艺术既然如此,人们为何又称其为“现代派”艺术呢?这就要谈到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现代性,即世俗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问题据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在根本上是一个社会“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首先是传统社会那种统一的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解体,宗教信仰与现世的价值区分开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教分离” ,也就是“把属于上帝的交给上帝,把属于凯撒的还给凯撒” 这是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韦伯称之为“世界的祛魅” 其次,是“价值领域的分化” ,即传统社会解体后分化出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思想的、艺术的等等各种独立自主的社会领域,遵循自身独有的运行规律。

特别是现代科学、道德、艺术,即真、善、美三大价值领域的分化,并在分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这样,现代化一方面是世俗化、理性化,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社会真、善、美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分化世俗化的结果是对神话的放逐和宗教的衰微,理性化则造成人们终极关怀的缺失和意义超越的乏力这种世俗现代性的弊端,恰好由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立价值体系的美学和艺术来补救,或者说,由现代派艺术和美学所代表的审美现代性来对抗和补足西方社会的两种现代性,既对抗,又补足世俗现代性既是审美现代性形成之因,又是导致审美现代性反过来与之对抗之果所以,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一开始就是自我对抗性的、矛盾的、复杂的西方现代性如此,那么,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性更是如此并且,还有着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的特殊问题首先,中国的现代性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还有着一种较为突出的空间的内涵即,除了古今的问题,还有中西的问题其次,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往往有着一种语境上的错位二十世纪的西方,已经是完成了的现代化世界,而东方的中国,现代性还往往仅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是一个未完成的社会方案最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其主流还是追求理性启蒙、民族解放的世俗现代性,而不是与理性主义相对抗、更亲近神话和宗教的审美现代性。

三、三、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我们的课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思潮”就是围绕现代性问题来展开,力求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包括进来,并在现代性理论视野之下进行较为深入地解读古今的问题;中西的问题;通俗与高雅的问题;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等问题;自由主义、左派、新儒家的问题;激进与保守的问题;文体及形式问题等等,都将在今后短短一学期之内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探讨关于文学思潮这个概念(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 ,这里只强调两点:1、文学思潮主要关注的是文学思想的运动、文学观念的变迁,而非具体的作家作品也就是说,关注文学评论及论争甚于文学创作,虽然有代表性的作家也会涉及到2、文学思潮不同于社会思潮,当然,后者常常成为前者的社会思想背景虽然在二十世纪历史上,中国文学思潮与社会政治思潮往往难解难分,但毕竟,前者才是我们的直接研究对象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杨春时、俞兆平:《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商务印书馆,2005.第一讲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传统的文学史是把文学革命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台湾学者王德威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命题,发掘晚清文学“被压抑的现代性” ,让人们认识到晚清文学的重要性及开创意义传统解释新文学“起源”之范式,多以五四(1919 年文学革命的著名宣言)为中国文学现代时期之依归;胡适、鲁迅、钱玄同等诸君子的努力,也被赋予开山宗师的地位相对的,由晚清以迄民初的数十年文艺动荡,则被视为传统逝去的尾声,或西学东渐的先兆过渡意义,大于一切但在世纪末重审现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我们应重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本书评估的晚清小说,从太平天国起义(1849)始,至清朝倾覆(1911)止晚清文学的发展,当然以百日维新(1898)到辛亥革命(1911)为高潮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社会背景及具体时间一、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社会背景及具体时间中国文学“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显然是在晚清的最后阶段,即中国思想界大规模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学说、开展启蒙的 19 世纪最后几年具体说来,甲午战争及之后的戊戌变法,成为中国现代性文学思潮发端的社会背景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器物阶段,以洋务运动为代表。

2、制度阶段,以戊戌变法为代表3、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实际上,甲午战败,让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极为震惊,他们于是转入行动,变法维新,但很快也遭到失败于此同时,这些改良维新人士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创办报刊杂志,开启了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二、公共空间的形成及民族国家的想象:晚清文学报刊及新小说二、公共空间的形成及民族国家的想象:晚清文学报刊及新小说晚清非官方的报刊出现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主办的锐意改革的精英知识分子,促使这些报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梁启超的《强学报》和《时务报》先后创立于 1895 年和 1896 年,作为维新派的机关报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又创办了《清议报》 (1898 年)和《新民丛报》(1901 年) 严复以梁启超为榜样,协助出版《国闻报》 (1897 年) ,狄楚清则创办了《时报》 (1904 年) 革命派也很快有了自己的报刊,最著名的有章炳麟的《苏报》 (1897 年)和《国民日日报》 (1903 年) 到了 1906 年,据统计仅上海一地出版的报纸就达到 66 家之多,这个时期出版的包括总数达到 239 种这些报刊在经营过程中,除了登载一些实事消息、新闻评论之外,同时还发表一些诗歌和具有娱乐性质的文章,这些内容后来移到专门的“副刊”中去。

由于这些内容的社会需要不断增长,于是这一内容得到扩充,并且作为独立的杂志单独出版这样一来,文学刊物就应运而生了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2) ,李宝嘉主编的《绣像小说》 (1903) ,吴沃尧、周桂笙编辑的《月月小说》 (1906) ,黄摩西编辑的《小说林》 (1907) ,这四家创自上海的杂志被称为“晚清四大杂志” 以上文学杂志以发表大量翻译的作品、诗歌、散文和小说为特点,撰稿人为报界人士兼文学家除梁启超等少数知识精英之外,大部分都是些不入流的文人学士,用李欧梵的话来说,是些“不受重视的‘半吊子’文人” ,他们无法再从事科举(1905 年清廷废除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只好办报撰文来谋生但就是这样一些人,已经为日后从事新文学运动的人们建立起文学市场和读者群他们的努力最后也使得文学写作成为一种独立的、能够赚钱谋生的职业清末文学刊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给“小说”以主导地位,无论是杂志的命名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都占据首要位置这里小说的含义是宽泛的,它是指古典诗文范围之外的那些杂文小品的统称,包含民间流行的各种形式的叙事文学在内,诸如故事、章回小说、弹词,甚至包括戏剧在这些五花八门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