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趋势选择2900字 摘 要:本文讨论了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结构优化缓慢等,指出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及产品优质化为方向,并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对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适应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调整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甘肃是农业省份,只有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才能促进全省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使其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 一、当前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变化缓慢,居主导地位;牧业比重偏小,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对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小,处于副业地位;林业产值比重在2.48%~3.86%之间徘徊,渔业产值比重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二者比重都很小,处于附属地位。
2014年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的比值为53.58%,4.16%,28.33%,10.11%,与全国水平相比,甘肃农业结构还须进一步向合理化调整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成为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障碍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在科技兴农方面基本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尤其是甘肃省乡镇企业加工工业中的设备和技术等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产品质次档低, 经济效益较差, 且多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3.特色农产品发展不足,品质不合理现阶段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省内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相对缺乏,尤其是特色农产品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大量低质农产品因受市场冷落积压严重,而部分农民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仍继续生产着大量不受市场欢迎的传统的、低科技含量的、低品质的普通农产品,产品结构优化缓慢 4.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产品的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村的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状况、农民的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着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接受能力,农村普遍流行的"村看村、户看户";这一句话,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普遍心态,因此也造成了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雷同性,其结果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入,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趋势选择 1.大力发展畜牧业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做大做强草产业和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重点方向之一甘肃省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传统的牧业大省,发展草产业和畜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畜牧业的发展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带动肉乳制品、皮革、饲料等加工业的发展,所以应把畜牧业作为未来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用改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来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再从草业和畜牧业开发的技术条件看,甘肃省是我国草业科学研究和草产业开发中心,省内拥有农业部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的畜牧和草业科研机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所有这些条件都为甘肃将草产业和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从市场角度分析,全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也具有充分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 2.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出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减少农民数量,使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是以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带动农村第二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必须按照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演进特征,找准方向,聚集发展,力求突破结合甘肃省情,要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应从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两方面着手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分散农业风险,带动广大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甘肃省呈现的二元结构的经济融为一体企业化有利于缓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逐步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并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以城镇化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穷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城镇化可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2010年甘肃省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0年,城镇化水平低,严重阻碍了甘肃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将城镇化和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利用甘肃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甘肃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向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在重视长远效益的条件下,兼顾短期的适应性调整,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种植质量,继续从种子工程、日光温室、地膜覆盖、扩大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入手,全面提高优质产品率,适应新阶段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林娟,乔志霞.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甘肃农业大学报.2004.4:25~228. [2] 郭立群.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途径[J].区域经济.2003(10). [3] 张桂芳.浅析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及方向[J].农业科技信息.2008(11). [4] 熊艳翎.甘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和发展[J].甘肃农业.2002(7). [5] 陈育麟.甘肃农村产业之间利益调整及比较效益[J].甘肃农业.2002,(9):4~7. [6] 张小平.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甘肃产业结构调整方略[J].未来与发展.2002(3):40~42. [7]张冰舟;谈存峰.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