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西北吴家将列传南宋西北吴家将列传吴玠吴拱吴璘吴挺吴曦吴玠吴玠 吴玠(1093—1139) ,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①父吴扆,为水洛城(今甘 肃庄浪)寨卒,升至指挥使,当属乡兵死后葬于水洛城,因而全家徙居水洛城吴玠约在政 和元年(1111)从军,在抗西夏战争中,以功升进义副尉,是未入品的小军官,权(代理)队 将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及河北起义军立功,累转忠训郎,已是入品的低级武官,任权泾原 第十一正将靖康元年(1126) ,吴玠率军打败进攻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的西夏军,升任泾 原路第十二副将建炎二年(1128)四月,吴玠击败进犯的金军于青(清)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 ,升任权 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十一月,吴玠又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 ,随后又镇压史斌于鸣犊 镇(今西安东南) ,以功升右武大夫,已成为中级武官建炎三年,张浚“谓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①,高宗任 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十一月,张浚到达秦州,升吴玠为泾原路统制建炎四年(1130)初,吴玠又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成为一路的副统兵官金军西路 主帅完颜娄室侵占长安后,派副帅撒离喝率军向西北进犯麻亭镇(今彬县南) 。
吴玠与张中孚、 李彦琪等,奉都统制曲端之命抗击于彭原店(一作自原店、白原) ,曲端则拥大军屯驻于后方的 宜禄(今长武) 吴玠等与金军恶战,初战告捷,在金军再次攻击下,吴玠所部前军稍有退却, 曲端不但不进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泾州(今甘肃泾川) ,吴玠遂战败金军乘胜进占邠州(今 陕西彬县) ,在进行烧杀后又退走彭原店之战,被列为“建炎三大战”之一 “建炎、绍兴初, 诸将未尝敢与虏(金)战也,..独曲端与罗索(娄室)战于白原” ,但也战败又称:“白原之 败,其(曲端)气已沮”②其实,曲端并没有直接参加或指挥作战,可能只是听到部下报告 此战的激烈情况,即被吓破了胆,反以吴玠违背他的节制,而将吴玠降为怀德军知军不久, 张浚即升吴玠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张浚想牵制南犯江、淮的东路金军主力宗弼所部, 以避免金军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权,决策在西北发动攻势金军宗弼随后奉令自六合率部 赶往陕西,以支援西路金军八月,吴玠升为权永兴军路经略司公事,后收复长安九月,宋 金“富平之战” ,宋军战败吴玠收散兵退保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东的和尚原,积粟列栅,训 练士卒,死守以扼入蜀通道 绍兴元年(1131)五月,金军东路从凤翔西上,西路自阶州(今甘肃武都) 、成州(今成县) 东出大散关,合攻和尚原。
西路金军先到和尚原北山,吴玠士卒坚守阵地,以逸待劳,轮番作 战、休息,路狭多石,金军被迫舍马步战,连战三天,金军战败后退往西南的黄牛堡,又遇大 风雨雹,被迫退走① 本章部分参考杨倩描《吴家将》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① 《宋史》卷 361《张浚传》 ②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19《建炎三大战》 东路金军正在攻打箭笞关(今陕西千阳南) ,吴玠又派兵击败东路金军,金军第一次攻打和 尚原失败,吴玠以功升陕西诸路都统制同年十月,金军主帅宗弼(兀朮)率金兵数万, “造浮 梁跨渭水,自宝鸡连三十里(结连珠营) ,垒石为城”①,吴玠命诸将造劲弓强弩,轮番发射, 号“驻队矢” ,箭射如雨宗弼所部“抵险不可进,乃退军,伏兵起,且战且走,行三十里,将 至平地,宋军阵于山口,宗弼大败,将士多战没”②宗弼“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③和尚原之战,后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玠以功建节,授镇西军节度使2绍兴二年,吴玠兼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次年正月,金朝和伪齐联军攻陷金州(今 陕西安康) ,利州路经略使刘子羽退守饶风关(今石泉西) ,并向吴玠求援,吴玠率部自河池 (今甘肃徽县)一日夜驱驰 300 里,赶到饶风关抗击金兵,激战六昼夜,后因叛徒引金军从小 路出关后,吴玠战败退保西县(今陕西勉县西) ,金军占领兴元(今汉中) 。
吴玠放弃和尚原, 退往河池南仙人关,在关右筑垒以守绍兴四年二月,金军主帅宗弼、撒离喝及伪齐刘夔率军 10 万攻仙人关,激战数日,金军败退,仙人关之战也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玠以 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领二镇(奉宁、保静)节度使绍兴五年十二月,南宋进行军制改革,设行营护军以统主力部队,吴玠所部由地方军“四 川宣抚司军”首次被编为朝廷直属的主力部队,编为行营右护军,右护军成为南宋的西北长城 此后,川陕边境宋金双方大体都以守为主,相对平静绍兴八年十二月,宋金第一次议和九年(1139)正月,吴玠升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随 后又升任四川宣抚使六月,吴玠病死于仙人关,终年 47 岁,后谥武安孝宗淳熙三年 (1176) ,追封为涪王吴玠五子,长子吴拱随父从军,吴玠死时吴拱在右护军,但官职不高川蜀地区除吴玠外,主要将领是后来被称为“蜀中三大将”的吴玠弟吴玠与郭浩、杨政 郭浩郭浩 郭浩(1087—1145) ,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在“蜀中三大将”中资历最 老,北宋徽宗时从军,北宋末累迁至领安州团练使,已是中级武官建炎元年(1127) ,任原州 (今镇原)知州,次年升泾原路兵马钤辖、泾州(今泾川)知州。
建炎三年初,兼权主管鄜延 路经略安抚司公事同年冬,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郭浩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秦州(今天水) 知州,并曾任权秦凤路经略使建炎四年九月,参与宋金富平之战,后又参与和尚原、杀金坪 之战,历任凤翔知府、利州知州后因与吴玠不协,绍兴六年(1136) ,改任金州(今安康)知 州兼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① 明庭杰:《吴武安玠功绩记》 , 《琬琰集删存》卷 1② 《金史》卷 77《完颜宗弼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48,绍兴元年五月乙亥③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 19《十三处战功》 绍兴八年末,宋金第一次议和,以伪齐原辖区归宋次年二月,郭浩升为龙、神卫四厢都 指挥使、陕西宣谕使六月,郭浩被派往新收复地区,任鄜延经略使、延安知府、同节置陕西 诸路军马绍兴十年三月,面对金可能毁约南犯,郭浩以枢密院都统制任永兴军(今西安)知 军、永兴军路经略使五月,当郭浩仍在延安还未及到永兴军上任之际,金军已自河中(今山 西永济西)渡过黄河西侵,很快占领永兴军等地六月,郭浩所部南下攻占醴州(今乾县) ,又 击败围攻耀州(今耀县)的金军 “朝廷以三将权任相敌”①,郭浩遂与吴璘、杨政同时建节, 郭浩升领奉国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候。
陕西大部已为金军占领,郭浩改任金州(今安康) 知州,带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节制陕西·河东军马绍兴十一年十月,郭浩所部已收复商州 (今属陕西) 、华州、虢州(今河南灵宝) ,时吴璘、杨政亦收复失地多处,但同年底宋金“绍 兴和议”后,都被划归金朝郭浩以枢密院都统制任金州知州兼金、房(今湖北房县) 、开(今 重庆开县) 、达(今四川达县)州经略安抚使,镇守川陕边境的东部地区,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 帅府之一绍兴十五年(1145)死,终年 59 岁,谥恭毅② 杨政杨政 杨政(1098—1157) ,字直夫,原州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北宋末从军,南宋初成为吴玠 部属绍兴元年五月,金军攻箭笞关,吴玠派杨政击败金军,以功升右武大夫,成为中级武官3和尚原之战中杨政再次建功,虽家属仍在金占领区,仍然受到吴玠的信任,成为吴玠的爱将 绍兴二年初,任知方山原(今陕西陇县西南) ,击败来犯的金军,升兼凤州(今凤县东北)知州 绍兴三年,先后参与铙风关、仙人关战役,以功升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阳(今属甘肃)知 府、同统制关外军马、兼节制成、凤、兴州(今略阳) 绍兴五年春,金军渡淮南犯,吴玠为配 合南宋东南抗金战争,派杨政、吴璘出兵北上,攻占秦州,又击败金援军,升任泾原路经略安 抚使,兼环庆、利州路安抚使。
绍兴八年末,宋金第一次和议,次年,金以陕西地归宋,杨政 才得以迎取家属同年六月,吴玠死后,杨政改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熙州(今临洮)知州、 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地位渐与吴璘相近十年三月,杨政改任兴元知府同年五月,金军破 坏和约渡黄河西上,占领陕西大片地区,杨政率军于凤翔府城南寨及宝鸡击败金军;又与吴璘 联合抗击金军于凤翔府地区, “凤翔之捷, (杨)政奋不顾身,功效显著”①,因而建节,领武 当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候绍兴十一年末,宋金“绍兴和议”后,杨政仍任川陕宣抚使司都统制,都统制司置于兴元 府,杨政又兼兴元知府、利州路安抚使,镇守川陕边境中部绍兴十四年九月,利州路分为东、 西两路,杨政改兼利州东路安抚使,也置司兴元府绍兴十八年五月,撤销四川宣抚使司,杨 政所部改称“兴元府御前诸军” ,杨政任都统制绍兴二十一年,杨政因已建节十年,以守边安 静,武阶官进为最高的太尉绍兴二十七年(1157)死,终年 60 岁,后谥襄毅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6,绍兴十年六月乙酉② 《宋史》卷 367《郭浩传》 ① 《宋史》卷 367《杨政传》 吴拱吴拱 吴拱(?—1176) ,吴玠长子早年随父从军。
绍兴九年六月,吴玠死后,吴拱仍在右护军 从军,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前夕,吴拱为右武郎、泾原路兵马都监,已是中级武官,后任 右护军后部(右护军下分部,相当于其他护军下的军)军官绍兴十七年,右护军改制为“兴 州御前诸军”后,吴拱任后部同统制、阶·成·西和·凤州都钤辖兼成州知州绍兴二十九年, 吴拱升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后任利州西路驻札御前中军都统制、阶·成·西和·凤州副都总管 兼成州知州绍兴三十一年三月,当金准备侵宋时,吴拱以利州西路御前中军都统制率军三千,东戍襄 阳,改任襄阳知府,从此脱离西部防线吴拱后升任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南宋中部 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又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与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东制置使成闵、 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西制置使李显忠,并称为三大帅,吴拱的地位已近似于“绍兴和议” 前的岳飞同年十二月,金军以水军进攻茨湖(今老河口市西北汉水南岸) ,吴拱部将史俊涉水 登上金军船只杀敌,金军船队惊慌失措,其余宋军乘势进攻,金军战败退走茨湖之战后被列 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①吴拱所部在忠义军的配合下又攻占邓州,继又派兵攻克汝州 绍兴三十二年二月,吴拱更进屯南阳,又派部将协助赵樽固守新占领的蔡州(今汝南) ,击败企 图重占蔡州的金军。
金军继续大举围攻蔡州时,吴拱又派部将王宣率步骑 1.3 万往援,于确山 (今属河南)击败南下的金军,赵樽得以乘机撤出蔡州南归,王宣也率部归襄阳继成闵、李 显忠之后,同年六月,以赏茨湖之功的名义, “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 京西北路招讨使吴拱为安远军承宣使、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 “时复与北人议和,故三招讨并 除管军而结局”①,情形有些类似于“绍兴和议”前撤消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宣抚使司,所 不同的是并未收他们的兵权乾道五年(1167) ,吴拱任利州路安抚使、兴元府知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在任期间兴4修水利, “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里,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诏奖谕(吴) 拱”②后建节,领武康军节度使淳熙二年(1175)免职授宫观闲差,次年出任侍卫马军都 指挥使,不久去世,谥襄烈吴璘吴璘 吴璘(1102—1167) ,字唐卿,吴玠弟北宋末从军建炎二年(1128)从吴玠镇压史斌, 以功升永兴军路书写机宜文字建炎三年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任命吴玠为统制,吴璘 以未入品的进武副尉“掌帐前亲兵”①,后随兄吴玠参加“富平之战” 绍兴元年五月,击败金 军第一次进攻和尚原的战斗,已以功屡迁为秦凤路兵马都钤辖、统制和尚原军马,成为中级武 官。
十月,参与“和尚原之战” ,吴璘以功升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绍兴三年,又以凤翔抗金战 功升秦州知州、兼节制阶、文州军马绍兴四年三月,参与“仙人关(杀金坪)之战” ,以功升 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熙州(今甘肃临洮)知州、统制关外军马,仍节制阶、文州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