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观词风的嬗变 王 璐(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Summary: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词学名家,后世多认为其词以婉约见长统观其词集,不难发现早期词作风格异于后期对秦观词的研究,大多限于其感伤词,这种只关注主流方面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秦观词中有些作品或豪放慷慨,或清空旷达,或浮艳佻巧,虽然数量不多,但仍别具一格,值得注意除了作者自身心态的变化外,其词风转变与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等原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Keys:秦观词;风格;嬗变I207 :A :1673-2596(2013)11-0142-03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提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缠绵哀婉的风格,将“浓得化不开”的悲凉格调和伤感意绪融入“酒”、“泪”、“梦”、“花”等意象,一并呈献给后世不可否认,秦观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句子大多是哀婉凄美的,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山抹微云》)等等然而秦词的最初面貌并非如此,今人或认为:“秦观词风格凄婉哀厉,从其家世及入仕经历看,是长期生活困顿及奉亲养老困难所致。
从政治挫折角度看,则与他绍圣以后所遭遇贬谪性质有关,而他早年所接受佛教文化思想,于其凄婉风之形成亦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根据秦观平生遭遇,从科举、党争、佛道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论点鲜明,论据充足,然而美中不足之的是,个中对秦词本身分析较少本文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词作本身,探讨早期词风如何向中后期词风转变早在南宋初年,吕本中就对秦观的诗歌做了大致的分期,他在《紫微诗话》中明确提出:“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吕本中以元符元年(1098)秦观“移送横州编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当代学者周义敢也将其作品分为前后两期,但具体年限与吕氏稍有不同,他将界划在绍圣元年(1094),是年,秦观始贬南方在此基础上,徐培均在《秦少游年谱长编》前言里将秦观的创作细化为三个时期:早期:神宗熙宁二年(1069)~元丰八年(1085)中期:元丰八年~哲宗绍圣元年(1094)后期:绍圣元年~元符三年(1100)有资料可考,作于熙宁二年的《浮山堰赋》是秦观踏上文学之路的第一步②从这一年开始到元丰八年登科这段时期,秦观几乎是在高邮老家读书、从事农业劳动,偶尔到高邮附近的扬州等地与先达交游进士及第,秦观步入仕途,先后在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和京师任职,这一时期应的秦观多处于顺境。
绍圣元年哲宗决意绍述新政,旧党先后左迁,秦观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秦观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风格的变化也和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一青年秦观的身体里充满了热血因素然而,这样一个充满雄心的有志之士在仕途上接连受挫,无处施展才华锋芒也渐渐被磨去了棱角《宋史·本传》记载秦观“少豪俊”、“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③他钦慕郭子仪、杜牧之类的豪俊之士,有收复失地的志向元丰年间,又多次与苏轼偕行、唱和,并保持书信往来苏轼豪放的思想,甚至是清雄的词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观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之前,秦观曾有两次科举落第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元丰元年(1078),第二次元丰五年(1082)《淮海集》中有几首词能委婉地反映出秦观心路历程的变化: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洲——《望海潮·越州怀古》熙宁四年,王安石改革科举,以策论取士,此乃秦观之短板元丰二年秦观首次秋闱落第,在越州知州程公辟宴会上写下了这首佐欢之作。
④“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相传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与西施泛舟游于五湖梅市旧书”说的是汉人梅福拒绝与王莽政权合作,隐居成仙的故事金龟”句与柳永“忍把浮,换了浅斟低唱”有异曲同工之妙:贺知章初见到李白,呼为“谪仙人”,并解下腰间金龟沽酒,与之痛饮上述典故都有藐视功名的指向性,这正是用他人之典故,浇胸中之块垒,此种心态可以归因于落第的打击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画堂春》乍看不过是一般的伤春词,其实不然,此词与秦观第二次落第有关晚唐诗人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曾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⑤“杏园”同曲江一样,都是唐时新晋进士开宴游赏之地宋人常以长安代指汴梁,那么此处就是以“杏园”代指金明池和琼林宴了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有罚⑥名落孙山,自然没有机会在杏园中“折得名花”,只好独上画楼,凭栏捻着花枝自嘲自怜同样是落地心情的写照,第一次落第尚且有“金龟换酒”的念头,《望海潮》通篇也不乏旷达、豪迈之气然而秦观一度受到嘲笑,他曾向苏轼诉苦:“某鄙陋不能脂韦婉娈,乖世俗之所好。
又说:“亲戚旧游,无不悯其愚而笑之《与苏公先生简》)⑦在意象的选取上,《画堂春》通过落花、小径、池塘、杜鹃、画楼、斜晖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画卷画中人登楼、凭栏、拈花,无声地诉说着胸中淡淡的哀愁,像霏霏的细雨一样纤细绵渺,不可名状与先前沧洲醉倒的“狂客”形象截然不同这就促成了秦观无人知晓的“恨”,《画堂春》恰是柔媚杳渺风调的体现二北宋中期面临着内忧外患,辽人虎视,内部两党倾轧,社会只是呈现出表面的太平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长期据为精神支柱的儒家入仕之路自然困难重重因此,弃儒就佛道者极多而一般的世俗文人,也大都心仪释道,对个中另外一种自由、平和、无纷飞战火的世界极为向往神仙世界在此时自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回避现实、寻找精神寄托的最佳去处就个人而言,其家庭有着浓厚的佛教信仰基础,⑧加之秦观还与诗僧参廖子、辩才大师等僧道交往密切,秦词中出现的神仙佛陀就绝非偶然了指点虚无征路,醉乘班虬,远访西极正天风吹落,满空寒白玉女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尘域正火轮飞上,雾卷烟开,洞观金碧 重重观阁,横枕鳌峰,水面倒衔苍石随处有寄香幽火,杳然难测好是蟠桃熟后,阿环偷报消息在青天碧海,一枝难遇,占取春色。
——《雨中花》词人在上片展开丰富的联想:他驾龙遨游西极之地,在一片苍茫的白雪中,仙女笑语盈盈地迎接他的到来忽然太阳当空,烟雾退去,神仙洞府呈现出一片金碧辉煌重重观阁”以下五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描写洞府的内部陈设:层层叠叠的楼阁横跨在鳌峰之上,每间观阁中都供奉着神仙,随处可见善男信女供奉的香火可是究竟有多少神仙、信徒?洞府究竟有多大?词人只说“杳然难测”蟠桃”“阿环”直接取材于神话,阿环悄悄告诉词人西王母的蟠桃成熟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青天碧海”,虽然有各路神仙,但是她始终觉得寂寞孤单,也许在她心里,只有词人才是那个可以让她“聊寄一枝春”的知己⑨她希望词人吃了蟠桃羽化成仙之后,便可以终日伴君左右《雨中花》大致作于元丰初年,⑩人到中年,秋闱失利,秦观通过寄情游仙进入宁静世界,获得暂时的解脱大致作于同时的还有《满庭芳·红蓼花繁》一词,记述了与参寥子同游杭州,拜访辩才大师的事情: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逢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与《雨中花》的瑰丽奇特色彩不同,《满庭芳》中选取的意象色调大多偏冷淡,横笛、清风、皓月、孤舟、饮酒、东方未明……这些意象塑造出一个遗世独立的渔父形象,表现了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不免让人联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哲学这样的词作还有很多,从中不难看出,秦观早期的确是受了佛道“虚”、“静”“空”、“无”等观念的影响,才能做出“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这样饱含旷达超然之气的作品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和社会中,秦观必然深受释道思想熏陶,从他自号“淮海居士”中就可窥见一斑然而秦观毕竟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或道士,不可能用严格的佛道思想来武装自己,不可能真正的摆脱“尘劳”之事,也不能淡看佛家所谓的“八苦”无论是赠妓还是送别友人,秦观词中的送别无不饱含着泪水前代诗词中往往用“断肠”来形容伤心至极,唯独秦观说无肠可断,“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统观淮海词(尤其是中后期词作),并没有通篇谈佛理的作品,甚至像《雨中花》那样直接使用“阿环”神话故事的词作也没有了从早期到中后期,佛道思想一直在在秦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秦观将原本呈现在表面佛道之理趣淡淡地植入个别语汇和所塑造形象中,让人读来并不觉枯燥乏味。
又如《河传》一词,写的虽是普通的闺情,但“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一句却以佛为喻佛本是无喜忧情欲的,但在秦观笔下,佛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定力做到“四大皆空”而受到了相思之苦,成了伤心人这样的比喻还在《满园花·一向沉吟久》中出现过:“佛也须眉皱以佛为喻体,并非闲笔没有足够宽广的胸怀,不能在顺境逆境之间进退自如,又何尝不是秦观自己矛盾又无可奈何的人生写照?秦观将佛道精神融入贬谪的伤感中,一并打入艳词,把原本应该旷达的词风推向凄婉哀感的境地三张炎《词源》曰:“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秦观在语言上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其中、后期词十分注意炼字,如“山抹微云,天黏衰草”苏轼“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情”(《次沈立之韵》)在俞文豹看来只是秦观“愁如海”三字而已与先前“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的描写风格大相径庭元丰初年的《望海潮·广陵怀古》词通篇使用“赋”的手法,铺排出扬州城宏大的规模和蓬勃的风貌不但“星分牛斗,疆连淮海”和“花发路香,莺啼人起”是整齐的对偶句,甚至“扬州万井提封”和“珠帘十里东风”这两个整句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绘了扬州城的繁华,两两相对。
豪俊”以下写俊游的达官贵人,他们佩着金章紫绶,或鲜衣怒马,或乘着香车,飞驰过大道,消失在画桥边的树影中这五句以人物的器宇轩昂来烘托扬州城浩瀚的气势,与开头前六句交相辉映秦观这次游览登上了城外的平山堂,俯瞰故乡全景,在无限的自豪感中“颇能道兴废迁徙之详”11 “有”作为领字,引出一连串典故,虽不免有逞才之嫌,但秦观在南朝、大随旧时之间随意转化,游刃有余,营造出交错空旷的时空感结尾,秦观还清醒地认识到繁华已矣,不如豪饮千钟酒虽然科举失利,但积极豪俊的精神还是占了主导地位,是其“慷慨溢于文辞”体现一个“拚”字让洒脱的豪气跃然纸上御史刘拯弹劾秦观修纂《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道贬处州飞来的横祸使秦观变得敏感而沉默少言,对文字的使用也变得谨慎起来绍圣元年春暮夏初,秦观正在赴杭州任的途中,因母亲年迈多病,在扬州稍作停留同样是登高眺望,然而基调感情都不复先前的豪迈之情: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满庭芳》重游扬州,词人不但没有了俊爽豪情,只剩下飞燕、红英、榆钱、秋千等景象。
蹴”和“舞”两个字用得很好,前者形象地描绘出燕子飞过花丛,既相互追逐又追逐飞花的热闹景象,后者又恰好补充说榆钱也不甘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