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80KB
约8页
文档ID:319755054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_第1页
1/8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公认的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为了进一步深入对红学的研究,笔者在本篇文章中对《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进行了一个深入探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介绍了《红楼梦》诗词曲赋对其整体结构的构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然后进一步分析《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通过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可以发现《红楼梦》里边的诗词歌赋寓意至深作者把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重要内容加以安排的;诗词曲赋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中人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人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

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關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整体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价值《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学术界因《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诗词曲赋是《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以及歌、咏、谣、谚、楹联、等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环境氛围的描绘、故事情节的照应、艺术形偶像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整体结构《红楼梦》诗词曲赋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者是把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重要内容加以安排的;诗词曲赋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全书诗的数量是巨大的第三:诗体多种多样,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第四:《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脾气、气质、命运;其艺术价值存在和表现于整体之中2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书中人物由于各自性格、爱好、修养、境遇、志向的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迥乎不同”什么人写什么诗,“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人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人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红楼梦》通过人物的一二首诗词,就把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浮雕般地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诗词五言一律:末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复又高吟一联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七言一律: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第一回描写贾雨村出场只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姓氏、籍贯,然后就让读者听他吟五言一律贾雨村一共只作了这一联二诗,这一联二诗便使一个野心勃勃的穷儒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从他所吟之句中可看到他急于“接履于云霄之上”,为朝廷“护玉栏”的追名逐利像,后来他一跃“飞腾”成为“万姓仰头看”的兵部尚书后,一味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草菅人命,这里也已露出消息。

2.2 《红楼梦》中女子的诗词封建社会女子的“行”和“言”受到很多局限,故女子那些吟花咏柳的诗句就成为她们表露心声的一个重要途径《红楼梦》中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儿女起“海棠诗社”,宝钗、黛玉都写了诗宝钗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脂胭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宝钗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她那“不语婷婷”的“珍重芳姿”;同时也体现了她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她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化、草之类风雅之物,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的表现;“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个人认为也是讽刺林、宝二人(因其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读了黛玉的诗眼前就浮出一个多愁善感、孤独的少女形象,也展现了黛玉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碾冰为土”、“梨蕊白”、“梅花魂”等句,是她喜欢清净爽洁的性格的写照秋闺怨女拭啼痕”可以说象征了她一生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也是她过早离丧、悲凉心境的含蓄流露又如第七十回大观园儿女建“桃花社”,众姐妹都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宝钗眼里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这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两人的诗都展示了个性特征,给人非常清晰的印象曹雪芹做到了诗随人出、诗即其人、维妙维肖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等诗篇,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独立又孤立、不屈又不安、热烈而又悲凉的精神世界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如果没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诗句,哪会有丰满的宝姐姐3 诗词曲赋构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

比如:第一:大观园历次诗会作的诗,本身就是“情节链”中的一个环节封建贵族青年吟花赏月是闲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那么描写他们生活就不能不写吟花赏月,否则就等于武断地把他们的生活剥夺了一部分第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写警幻仙姑带领贾宝玉来到“薄命司”看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演曲子倘若对那些判词和曲子跳过不看,或者也象宝玉那样“看了不解”“无甚趣味”,那么我们最多是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我们自己也象在梦中第三: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工程告竣,恭迎元春如果没有“大观园诸景题对额”,那么宝玉、贾政等人也就不用走进大观园,读者也就不能随着他们的足迹将大观园浏览一遍,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以极“太奢华过费”的情形也就无从知晓从人物描写看,如果没有这一段吟花咏柳,那么贾政的迂腐可笑、清客附庸风雅的俗态、宝玉的风流倜傥也无以表现出来第四:第二十二回如果不看那些灯谜,或者把它当成猜谜游戏一眼扫过,那么我们连这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不懂4 诗词曲赋细探寓意深《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

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结构严密、内容相连的“系列诗”书中那些薄命儿女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比如:第一: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做灯谜除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荔枝荔枝”谐音“离枝”,暗示将来“树倒猢狲散”又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的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响而散的爆竹,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是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也暗含了其最终的结局第二:《红楼梦中》中吟花咏柳的诗词,也具有象征性比如:林黛玉的《葬花辞》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黛玉的《桃花行》,写得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是她最后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文章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既然《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是不朽的,那么作为这部文学巨著整体艺术结构有机部分的诗词曲赋,必定也是不朽的红学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仅代表了笔者个人的一些学术观点,还不够深刻全面,因此,《红楼梦》中还有很多的精髓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ference[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3]胡适.红楼梦考证[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2016.[4]刘衍青.红楼梦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作者简介郑婷婷(1996-),女,贵州省贵阳人,现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二年级,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研究方向,主要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研究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