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逆耳的忠言-浅析《访苏归来》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44KB
约7页
文档ID:313053599
逆耳的忠言-浅析《访苏归来》_第1页
1/7

    逆耳的忠言浅析《访苏归来》    宋筱晶(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Reference: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其《访苏归来》不仅赞扬了苏联取得的成就,还客观诚恳地指出了苏联的不足,但在当时那样的时局背景下,无疑是逆耳的忠言本文欲从内容及创作的初衷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来欣赏纪德特立独行人格魅力Keys:忠言逆耳;正义;真理I106.5:A:1673-2596(2013)08-0063-02两个多月的苏联访问后,纪德在《访苏归来》中真实记录了在苏联的所见所闻,不仅赞美苏联所取得的成就,还指出了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恰恰在果实的深处隐藏着蛀虫然而,当我对你们说:‘这个苹果虫蛀了,你们却指责我没有看清楚——或者指责我不喜爱苹果”①纪德正是出于对苏联及其事业的热爱才勇敢地站出来说出了实情忠言逆耳利于行”,纪德明白,可是当时的苏联人不明白逆耳的忠言,换来的是无边的误解、谩骂与责难,而纪德在这些误解里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信念一、逆耳的忠言“三年前我曾表明,我赞赏并热爱苏联那里的尝试前所未有,让我们心中充满希望,期待那种尝试获得巨大进展,并带动全人类向前飞跃当时我就想,……我们在心中和头脑里,毅然决然将文化的前途系于苏联的光辉命运”。

②纪德正是抱着这种信赖与热情踏上了苏联的国土,却没有预见到令人痛心的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便越大,痛苦失望之余,纪德想到的是如何帮助苏联从偏离的轨道上回到光明之路,是如何弥补自己之前因为热忱而未了解事物的实质而犯下的错误他不会像一位游走世界的政客来权衡某一事件背后的利益得失,只是想遵从内心的正义说出真相,因而便有了《访苏归来》这样的逆耳忠言之作纪德在苏联受到的礼遇可以和国家元首的待遇相媲美在苏联,纪德时刻处于鲜花与掌声之中,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一定会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接着便是地方行政官员周到的全程陪同在工地,在工厂或疗养院,在公园,在文化园,能直接同劳动人民接触,我由衷地感到一阵阵喜悦在这些新结识的同志之间,我觉得当即建立起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我也心花怒放,乐不可支”③然而,喜悦的背后,纪德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美轮美奂的表象,揭开了苏联隐秘面纱后的真面目一)丧失个性“我们主张最完美的作品应该是最具个性的作品,艺术家随波逐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们一直坚持,个人为国家服务不是要将一切抹平,而是要突出个性人民可以说,只有具备个性才能服务于国家④无论是个人发展,生活环境,还是文学创作,纪德都提倡个性化在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苏联,从日常生活到艺术创作,纪德看到的却是个性的严重缺失整个夏天,人们都清一色的衣着打扮,似乎每个人的需求都一模一样,置身人群,分不出你我每户室内,全是同样的难看家具,挂着的斯大林像,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没有一件私人物品,没有一样私人纪念物每座住宅都可以互换,一户户庄园似乎也可以互换,搬进另一座住宅甚至都不会有所察觉”⑤身在苏联的艺术家,没有个性的追求,人云亦云地进行创作,说是为文化服务,实则阻碍着文化的发展甚至苏联在人的思想方面也采取了消灭个性的做法在苏联,所有事务,不管什么问题,只能有一种观点,这是事先就确定了的,永远也不能改变况且,人的思想已经塑造成型,对他们而言,随大流变得很容易,很自然,不知不觉就做到了……每天上午,《真理报》都教导他们应该了解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绝不能出格!因此,每次同一个俄国人谈话,就好象同所有人交谈了似的”⑥在苏联,个人的原则已经荡然无存,国家和党的原则成为一切行动的准则,人们没有了自由思考的权利,只能顺从二)自我封闭通过参观苏联的工厂、矿山、幼儿园、度假地等地方,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流之后,纪德发现苏联领导者们蒙蔽了苏联人民的双眼和心灵,使他们没有途径了解外部世界,进而变得愚昧无知。

学校嘛,是的,法国人也有,但是那里学校孩子要挨打的……自不待言,我们国家的工人生活非常不幸,只因我们还没有‘闹革命’在他们看来,苏联之外漆黑一片除了几个无耻的资本家,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在黑暗中挣扎”⑦苏联人民愚蠢地认为外国没有什么比得上苏联,这样一种错误的幻觉,使他们越走越远,以致于逐渐迷失了自己自我迷失与自我陶醉也让他们沾染了盲目自大的习气:“一切事务,《真理报》都有充分报道……要介绍在苏联发生的崭新的、美好的而伟大的事情,全世界的纸张全用上也还不够⑧殊不知,报道的只是想让他们知道的事情而已,对于那些落后的、失误的报道从来都不会被他们看到三)个人崇拜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全民因此对其盲目崇拜必然会导致诸多负面效应,比如,斯大林独断专行、无产阶级路线的偏离、“大清洗”运动等斯大林的肖像到处可见,斯大林的名字挂在所有人的嘴边……只要走进一户人家,不管房屋多么简陋,多么肮脏,都能见到挂在墙上的斯大林像,也许原先那正是放圣像的地方是崇拜、爱戴还是惧怕,我不清楚,反正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⑨如此的个人崇拜导致了苏联人民的盲从,他们已经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斯大林也成为了一位全知全能的神。

之前人们心中理想的国度和完美的制度竟也与法西斯的独裁专制没什么区别:“‘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当初对我们的许诺,而如今却相去甚远专政,对,显而易见;但那是一个人的专政,不再是团结一致的无产者、苏维埃的专政⑩面对反差如此巨大的理想与现实,纪德终究难以沉默四)等级分化“苏联消灭了阶级”,纪德以为在苏联不会见到被贫穷折磨的人,但现实再次让他失望,贫苦之人比比皆是无论进行了什么革命,资产阶级的本性,如意志薄弱、追求享乐、不关心他人,还照旧潜伏在许多人的心中……这种资产阶级的本性,受到近来一些决策的间接迎合和鼓励……大家看到正在形成一种贵族,即使还未成为阶级,但已成为社会阶层这里所讲的贵族,不是指个人勇武绝伦、战功卓著的贵族,而是思想正统、循规蹈矩者,下一代就变为拜金的贵族”11纪德口中的贵族正是苏联从上至下的领导干部及各种形式的运动中涌现的先进分子,他们享受着所有特权,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可谓天壤之别物质上的特权也滋生了他们思想上的优越性,对所谓的“下层人”的冷漠与蔑视成为了理所应当如此的等级分化,很有可能促使苏联革命与之前的光辉目标背道而驰,纪德忧虑的正是这一点二、逆耳忠言的背后(一)艰难的抉择美好假象后的黑暗面在两个多月的访问中被逐渐发现,纪德震惊之余,便是深深的绝望。

返回巴黎的他,又重新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他平静、理性地回想了访问历程,用文字将其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于《访苏归来》纪德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部作品,但对于该著作的出版,他受到了周围很多关心他、关心共产主义事业的朋友的劝说那时正值西班牙内战,好友热夫?拉斯特希望纪德去西班牙,抓住这个向革命事业表忠心的大好机会,人为《访苏归来》的出版无疑会影响的西班牙的事业诸如此类的劝解让纪德开始犹豫,经过一段时期艰难的抉择,最终于1936年11月出版了《访苏归来》因为在纪德心里,这本书并不是对苏联的恶意攻击,他是在肯定了苏联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善意地指出了不足之处,澄清了自己之前对苏联的误解,并没有什么政治因素正如他自己在书中的前言中所写的:“如果一开始就失误了,那么我最好及早承认,因为在这件事情上,我对这种过错所导致的人负有责任这种情况就免谈自尊心,况其我也没有多少在我的心目中,还有比我本人更重要、比苏联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化12(二)正义的信念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对于《访苏归来》的出版都尤为震惊,接踵而来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误解与谩骂谎言,哪怕是默认的谎言,看上去倒可能显得很合时宜,坚持谎言也同样如此;但是,这正中敌人的下怀。

而真话,讲出来再怎么令人痛心,刺伤也只能是为了治病”13纪德如此真诚的辩白依旧没有办法改变世俗的偏颇,甚至那些昔日好友也都恶言相向纪德从苏联的朋友变为了敌人,“背信弃义的犹大”、“反苏分子的牺牲品”成了其代名词纪德不愿意使自己囿于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立场上,他总是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作出相应的改变……可是这位纳喀索斯只要发现自己向前迈出的这一步和预想的有偏差,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退回来,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从亲近到决裂的这一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他的这一人生态度”14苏联与纪德因为互不了解而相遇,因为互相了解而决裂,在这场“美丽的误会”里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纪德对正义信念的追寻注释: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法】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4,8、26,27,30,31,40,45,35,22.④14朱静,景春雨.纪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43,287.Reference:〔1〕[法]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朱静,景春雨.纪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法]埃里克·德肖.纪德评传[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4.〔4〕[法]克洛德·马丹.纪德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5〕张若名.纪德的态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6.(徐阳)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