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严立冬一、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 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资源我国贫困地区 一般属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特征表现为:1. 西部和中部贫困县多,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少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高原和高山大多分布在西部,丘陵和平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势 由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东部的平原地带逐级下降由于我国是季风显著地区,季风气候扩大了东 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如宵藏高原及其他崇山峻岭的阻挡,使得湿润的穿气不能深入到我国西北 内陆地区这样就使得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逆减我国东西部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条件差异,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的历史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人口 密度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下降的态势其贫困具的地区分布情况大致是, 大部分位于西部落后地区,一部分位于中部较发达地区,少量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 贫困地区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各类地形的大致比例是: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 占12%,丘陵占10%。
我国的贫困具基本上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较少一般地说,山区的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便于发展多种 经济然而我国山区贫困县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有些贫困县由于山高坡陡,耕地一面积很少,人 地矛盾I•分突出例如浙江省磐安县,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坡度在25度以上,不适 宜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1.98%, 25度以下的土地面积仅占28. 02%, 1990年全具人均耕面积只有0. 035hao有的贫困具虽然有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但由于高山深谷 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开发难度大,不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有一些山区贫困县,植 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丘陵起伏,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加上干早的气候条件,无论是发 展农业还是牧业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如甘肃省中部丘陵沟壑区,包括定西、陇西、会宁、靖远、 榆中、东乡等贫困县,干早多灾,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谷物产量很低,一般每ha不到750kg, 遇上旱年,甚至连种子都难以收同平原地区的贫困县,一•般都处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带例如地处松嫩平原的黑龙江省青冈县,气 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4C〜2.6C,而且寒暑悬殊,最高气温37CC,最低气温达零下35C,平 均年降水量477毫米,且60%以上集中在夏季,因而早涝灾害频繁,耕面积虽然较多,但土质 差,盐碱地占10%以上,中低产H1占60%以上。
3. 贫困地区大多是边远地区,受城市辐射影响小我国的贫困县大部分位于省与省的交界处或者处于我国陆地边境地区这些贫困县的共同点是 远离中心城市,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例如,云南省 绿春共地处滇南边界哀牢山区南端,与越南接壤共城大兴镇离州府个旧市257公里,离省会昆 明市450公里这个具1966年才首次通汽车到1990年全县虽然已有28条公路,但由于水土 流失严重,许多公路晴通雨•阻,客货运输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边远村寨依然主要靠骡马运输又 如,位于贵州省南部边缘,与广酉壮族自治区接壤的贵州省罗甸县,远离城市,十分偏僻境内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到80年代末还有将近一半的乡不通车,已有的公路不少是简易的土石路, 往往晴通雨阻有的乡甚至末通电,乡政府也用不上电灯,听不到广播虽然该共水资源、生物 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也有剩余,但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终归难以发挥资源优势4. 贫困地区大多气候多变,灾害频繁我国的贫困地区气候类型复杂、经济落后、水利设施较差,往往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特别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贫困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 均在增长,成为其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例如,河北省顺平具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 暴风、干热风等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1989年的水灾,曾使2000余户脱贫后又返贫 安徽省六安县灾害类型多,旱、涝、风、雹、早春低温等经常发生,影响该县人民脱贫致富•安 徽省颍上县早涝灾害频繁,危害性大在1991年的特大洪水中,该县有11万ha耕地受害,在 全县4295个自然村中,有2146个村、12.8万户、46万人被大水包围,房屋倒塌近5万间福 建省福鼎县1990年受台风、暴雨影响,使已经脱贫的1700户返贫,同时新增贫困户2500户 山东省泗水具旱涝灾害平均五年一次,而风灾则一年四次甘肃省定西具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 气候,干燥、寒冷,年均降水量为425. 1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则为1526毫米,是降水量的3. 6 倍,从而形成“十年九早”的局面5. 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短缺现象十分普遍我国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短缺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耕地是最基本农业资源,然而不少贫困其人 均耕地面积不到0. 067hao 1990年,河南省商城县人均耕地0. 052ha,广东省龙川县为0. 039ha, 福建省福鼎县为0. 0427ha,浙江省磐安县为0. 035ha。
这些县人均耕地|fli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人均耕地0. 106ha,总面积1.30亿ha, 1999.11.3,人民日报)同时,山区贫困县不少 耕地是水土流失较差的坡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16〜46度的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 87.2%, 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12.8%这个县的耕地除了面积狭小的梯田外,就是分布在山坡上 的所谓“大字报地”有些贫困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可是由于土质差,气候条件恶劣,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例 如甘肃省定西县,全县耕地面积11. 958万ha,人均耕地0. 267ha1989年该县粮食每ha平均 产量只有1087.5kg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现有人均耕地面积0. 65ha,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是该具耕地量多质差全具11. 26万ha耕地中,质量较好的一、二级地只占32.7%,风蚀沙 化和盐渍化严重的四、五级地较多水资源不足,是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新瑞{疏附县年平均降 水量只有62毫米,农用耕地全耍引用河水灌溉虽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现有宜农耕地8.682 万ha,人均占有量近0. 27ha,然而由于水资源不足,基本上处于“以水定地”的局面,大大限 制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地区有11个乡,其中有7个乡缺灌溉水,4个乡 人畜饮水困难该县深井乡每年断水3个月,每天需要派劳力到外乡买水吃,每年仅买水一项就 要支出70多万元甘肃省中部的连片贫困区,天然降水少而且分布不均,地下水开采也困难重 重,一些地方不仅地下水埋藏深,且水质差如定西县巩乡有一年打了 32眼井,结果全是苦水 据统计,定西地区有六个县曾因井水质量差而报废了 1083眼井,耗资1000多万元许多贫困地 区只能靠堤坝、水窖来蓄储雨雪水,供人畜饮用,灌溉用水无从谈起贫困地区其他资源有的虽 说比较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且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1 .人口持续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下降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是偏远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传统的生育观影响较深,计划生育工作开 展较晚,人口增长幅度比一般地区要大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一般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贫困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 特别是耕地、森林植被、淡水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里笔者仅以几 个较典型的贫困县的耕地资源为例略加说明,如河北省顺平县1949年至1990年人口由15. 3 Jj 人增加到28万人,人均耕由0. 197ha减少到0. 095hao减少约52%。
湖北省耕归县1949年至 1990年人口由24. 2万人增加到42万人,人均耕由0. 15ha减少到0. 067ha,减少约56%安徽 省颍上县1949年至1990年人口由57. 5万人增加到127. 8万人,增长1.22倍而人均耕由0.213ha减少到0. 087hae减少约59% o广东省龙川县1949年至1990年人口由33. 8万人增加到73. 9 万人,增长1.19倍,人均耕由0. 102ha减少到0. 039ha,减少了约61%2. 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如果森林植被因过度垦荒和采集 薪柴而遭到破坏,地面毫无遮拦,蓄水功能就会减退,90%以上的雨水变成地表径流而被白白地 流掉更为严重的是,土壤经雨水冲刷,土、肥随之流失,致使土壤肥力H益减退,农业生产受 到极大的影响如湖北省佛归县全县土地面积2427 km2,水十•流失面积达2030而\占总面积的 83. 64%o其中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1380 km2,占总面积的56.86%据统计,甘肃省中部干 旱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1%,每kn?年流失土壤表土 5000-9000吨,相当于每年冲走2〜 5毫米厚的表土。
甘前全国水土流失表土 50多亿吨,相当于全国化肥的生产总量,严重地制约 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贫困地区优其突出3. 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自然灾害发 生频繁如浙江省磐安县由于毁林种粮情况严重,特别是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垦植了 0. 447 Jj ha耕地,导致山洪灾害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1984年6月的一次山洪,冲毁房屋26间,受损 房屋96间,冲毁或泥沙淤积农田71.7ha,冲垮防洪堤、拦坝等3181处,大小桥梁27座湖北 省佛归县因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仅1979年到1990年12年中,因早涝灾害而引起粮 食减产的就有7年从这里可以看出,频繁的自然灾害将成为贫困地区雄以脱贫的重要原因之一4. 土壤肥力下降贫困地区科学种田的水平低,对土地利用不当,或过度耕种,施肥不当,加上水土流失等原因, 使十地保养不足,失去了休耕闲置、恢复地力的机会,导致十•壤肥力下降据测算,甘肃省每年 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素这1400多万吨由于能源匮乏,人们将秸秆、畜粪、草根、 树叶等有机肥源作为生活燃料,耕地得不到有机质的补充,肥力自然减退。
据典型调查,甘肃省 定西县每年烧掉的畜粪达0.85亿kg此外,人们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其结果也使土壤板结退化,有机质减少,肥力衰退,同时还使大量有害物质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积 累,或渗入地下水和河流中,污染环境,危及人畜安全5. 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2000年4-5月间,我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为历史上所罕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土 地沙漠化所引起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滥垦滥伐或过度放牧造成的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 究所调查,我国西北地区半个世纪以来,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约5万 成,其中因滥垦、过牧和 采樵造成的占85%另据调查,1958年以来,Il肃省的一些地区由于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开 荒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风沙再起,面积这2万多干早地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只 能引水灌溉如新眦的疏附县山于自然降水量少,儿乎100%的农地要引河水灌溉,全县沙化、 盐渍化的土地面积达5. 712万ha,占宜农土地总面积的65. 8%6. 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甘前不仅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还保留原始的生产方式如 云南、广两的一些贫困山区至今尚未改变“刀耕火种”的习惯。
为了多收粮食,他们一味追求扩 大种粮面积,广种薄收其结果毁坏了森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也难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