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7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概论》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KB
约8页
文档ID:394873542
27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概论》_第1页
1/8

《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阐明1、 课程性质与设立阐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的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多种理论、流派有一种全面的掌握,同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多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规定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规定 A、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 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理解传播学与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有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平常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纯熟运用社会调查措施,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 学习用书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规定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把握传播概念 2、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营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构造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几种重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造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构造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构造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有关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措施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重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体现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性与社会功能2、  群体的概念3、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6、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的概念与构造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现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有关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 第二节:有关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  媒介即信息 (二)  媒介:人的延伸; (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的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原则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重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 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  “休眠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五)“警钟效果”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立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立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立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明显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3、“议程设立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来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有关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有关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重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来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初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奉献第二节:传播学的重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措施(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 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二、简答题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三、论述题根据如下素材用传播学有关原理进行分析(素材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