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杯”国学知识竞赛A 卷资料整合一. 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40 分)1.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C ) A.《梦溪笔谈》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四民月令》《梦溪笔谈》 :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 年-1093 年,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还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齐民要术》 : 《齐民要术》 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 齐民 ” ,指平民百姓 “ 要术 ” 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 年-544 年) ,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 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宋应星(1587~ 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 年)他2 次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 )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四民月令》:《四民月令》,曾误称《齐人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是东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 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西汉《汜胜之书》到後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500 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尽管有关操作技术记述很简略,而且散佚不全,但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2. 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辞岁”活动是在( D ) A.腊月二十三B.除夕上午C.腊月二十四D.除夕下午旧俗农历除夕,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谓之“辞岁”。
通常,除夕那天穿着盛装走亲访友即称为: “辞岁” 一家之长去拜见比自己辈分高的人,也说是“辞岁” 新婚的男人一定要去岳父家辞岁,否则就是不礼貌的 3.科举考生看榜的情景最早会出现在(B ) A .汉代B .隋代C .唐代D.宋代科举 是历代 封建王朝 通过 考试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 隋朝 大业元年( 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 三十一年( 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 进士 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秦朝 以前,采用 “ 世卿世禄 ” 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 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 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 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 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 “ 客卿 ” 、“ 食客” 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 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 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 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 陈群 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统一全国后,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 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 中央集权 ,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 “参加考试, 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 开皇三年 ( 583 年)正月, 隋文帝曾下诏举“ 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 ,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 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 ” 二科举人 [1]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 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结义可称 ”“操履清洁 ”“强毅正直 ”“执宪不饶 ”“学业优敏 ”“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 ”“膂力骄壮 ” 等 10 科举人。
进士 二科,并以 “ 试策 ” 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 常科 和 制科 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进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 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 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 的开始, 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 长安 二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 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 便是郭子仪了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以后成为定制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朝 开始, 蒙古 人统治 中原 ,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 人享有种种特权, 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 雍正 前分满汉 两榜 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 人为最多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4. 南宋时,苏菜和( A )同为南食两大台柱 A. 浙菜B.徽菜C. 粤菜D. 闽菜 5. 古汉语中 , 关于“阴”、 “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山南为阳 ,水北为阳B.山南为阴 ,水北为阳 C.山南为阳 ,水北为阴D. 山南为阴 , 水北为阴 6.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C ) A.射B.乐C.武D.御六艺 :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 · 保氏》 :“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这就是所说的 “ 通五经贯六艺” 的“ 六艺 ” 还有一种说法, 六艺即六经, 谓《易》 、《书》 、 《诗》 、 《礼》、 《乐》、 《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等六种技孔子六艺: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C )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 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 “ 亲亲 ” 、“ 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 “ 有教无类 ” 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 莫不正 ” (离娄章句上) 以榜样的力量, 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 就是要百姓 “ 明人伦 ” ,以建立一个“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