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一眨眼六十年过去了,这六十年来新中国带领着人民通过艰苦卓越、奋发 图强的努力奋斗,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有了天翻覆地 的变化,尤其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六十年被喻为甲子轮 回,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 民已彻底摆脱了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状态,先后经历了脱离贫困、 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和实现富裕四个阶段,消费水平大幅全面提升,消费水平 大幅全面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深入,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完善,村民生活迎 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今年我利用国庆假期,走进了我家附近的村庄,从 “衣” , “食” , “住” , “行”这四方面对村民的生活变化进行了解和调查衣:衣:从单调统一到各式各样的名牌从单调统一到各式各样的名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物质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衣着仅以 蔽体保暖为主要目标 “大改小、破再补”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多子女家庭的 主要穿衣方式;“三样衣装、四种颜色” ,主宰农村居民穿衣标准近三十年改 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繁荣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观的日益改变,服装 的面料、款式、色彩搭配越来越被重视,衣着消费向成衣化、时装化、高档化 转变。
所以当我走进村子时,我就发现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的衣着和我没有什么区别, 有的穿得比我还好而且我走在路上时,我的感觉和在城市里走着没上么不一 样我走着遇到一个 80 多岁的老大爷,于是我捉住机会问了他村民这几十年衣 着上有什么变化老大爷回答道:“ 几十年前农村人的穿着以灰、土、黑三色 为主,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偶尔有人穿件‘涤卡’ 、 ‘涤良’之类的衣 服,就会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后来,农村人在穿着上就‘花花绿绿’了, 款式、颜色出现多样化,近几年,全村就再也没有人穿过补丁衣服了而且以 前农村大部分人都穷的没钱打扮如今,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在穿着上也讲 究起来,他孙子很多衣服是城市里买,有的甚至几百块 ”从老大爷话里,我了 解到村名在穿着上,他们注重的是衣服质量、款式、名牌,已经不在为衣服穿 着发愁了,现在发愁的是他们的衣服太多,而为平时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了这 就是村民生活改变的最明显特征赶时尚潮流,跟流行节奏,不再是城里人的 专利食:从红薯白粥到有鱼有肉食:从红薯白粥到有鱼有肉《汉书.郦食其传》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因此,食物 的精良反映了百姓生活品质的好坏六十年来,我市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 的支出大幅增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物质生活极端丰富,促使农村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显著增长,而且我访问了一位在门口真在熬汤王大妈,她感 触颇深,她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经历过靠吃野菜充饥,到粗粮淡饭维持温饱, 再到今天的白面佳肴。
她告诉我,改革开放初期,她家劳力少,一家七八张嘴 吃饭,口粮年年接不上,吃了上顿愁下顿,全家人基本上只吃粗粮,不吃菜, 要说有菜,也就是常年吃的“浆水菜”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经济收入有限,除了逢年过节买点猪肉,平常总是“一青(菜)二白 (萝卜、大葱) ” ,偶尔买点新鲜蔬菜直到 90 年代中期,她家的生活才得到彻 底改善,顿顿白馍细面,隔三差五还有大鱼大肉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高,位大妈家餐桌上的食品也在不断丰富着,平常总是少不了“三菜一汤” 经 过一番谈话后,王大妈还盛了一碗刚熬好的汤给我喝从这碗汤中,我可以肯 定即使村民已经走上小康生活,但他们仍然是那么热情的对待外来客人从而 总结出吃的方面,农村变化更为明显,超市开进了村里、村民家身边,菜的样 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鸡、 鸭、鱼、肉也已经成为了我们桌上经常出现的食品住住:从从土坯房土坯房到小洋楼到小洋楼“富,看房子” ,置地买房自古就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嗜好建国初期,农 村居民的住房以土坯房居多,屋内灯光昏暗、陈设简陋,装修装饰更是少之又 少而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农村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开始逐步改善居 住条件。
从“冬天不透风,夏天不漏雨”的基本居住要求,向宽敞舒适、生活 便利、窗明几净的高档住房转变,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富裕农民家庭的住房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全风格 多样的装修不仅丰富农民的生活,也体现出农民生活品位的提高这充分体现 在已 62 岁的农民郑爷爷身上,由住土坯房到水泥砖瓦房,老了竟还能住上宽敞 气派的二层小楼房,而且临街,简直与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郑爷爷以前住在沟边的土坯房里1985 年,村里兴起了建房热,郑爷爷也 东凑西借盖起了 3 间水泥砖瓦房一晃就住了 20 年,房屋破烂不堪2004 年, 镇上计划在临街新建别墅式小康住宅 100 套,张爷爷积极报名2006 年 8 月, 一家人如愿搬进了小洋楼因此我去到郑爷爷家,大开眼界,宽敞高大的平板 门楼,油漆大门熠熠闪烁;瓷砖贴面的二层小洋楼,分四室两厅一卫进到屋 内,新添置的高档家具、电器摆放有序郑爷爷告诉我:“新居为他们家带来 了新生活:农家人没用过的洗衣机,因为新居用水方便,他们添置了;原来电 视机靠天线只能收几个台,新区建成后有线电视也看上了;尤其是电脑上网, 掌握致富的信息可灵了。
”此外,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民住房的商品 化率显著提高,住房价值越来越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行:从步行到开上私家车行:从步行到开上私家车由于这几年很多村里都致力于修建道路,原来的坑坑洼洼土路变为平整 水泥路面,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使得交通方便多了,村民出行条件的到了极大 的改善,短短的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提及农民出行条件的改善,姚 老人深有体会,他告诉我:“村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工具和交通条件的改 善 ”改革开放前,村里的交通资源相当有限,农民出行除了步行外,可以代步 的交通工具仅有公交车和自行车,但是由于公交线路较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而且车站往往离家较远,乘车十分不便如今,公交车通车路线和出租车数量 显著增加,而且路况条件逐渐好转,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私家车更是快速进 入了寻常百姓家 说起出行变化,姚老爷打开了“话匣子”:“扁担、马车、自行车、摩托车都 曾经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在通砂石路之前,我先是靠两条腿步行,出门前大包 小包全都用扁担挑在肩上,去一趟县城要花 5 个多小时后来买了自行车、摩托车,但由于是胶泥路,坑坑洼洼还不算,遇上下雨天那就倒霉了有一回, 10 公里土泥路我走了 7 个多小时。
”提到现在,老人话锋一转:“现在,班车一 天十几趟,出租车随叫随到,既方便又安全 ”如今,他们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 摩托车,全村有 23 辆农用车,有些群众还买了小轿车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出 现和增加使得村民出行不再是一个难题 离开时村民们的勤劳、善良、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进入村 里后,可以感受的到村里经济的小康和生活的安宁,用“安居乐业”来形容, 一点也不夸张虽然农村依然存在这许多问题,但是我坚信,只要政府下大力 气投入农村,我国的农业之路会走得更好时代在发展着,社会在变化着,相 信有政府的领导,有我们百姓的勤奋努力,有党的各种好政策的实施,我国新 农村建设将会开展的更好、更快,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将有更好的改 变而我在这次实践中看到了很多,同时也想到了很多我也明白我的所见所 闻恐怕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以小见大也能映射出一些问题这次社会实践 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 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 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