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界首彩陶纹饰艺术的美学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14KB
约7页
文档ID:300607480
界首彩陶纹饰艺术的美学研究_第1页
1/7

    界首彩陶纹饰艺术的美学研究    唐宇婷 高峰摘  要:界首彩陶又名三彩刻花陶,是伴随淮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产生并延续至今的民间工艺,作为中国民间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装饰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界首彩陶的纹饰、釉色及造型艺术体现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具有明确的美学特征,反映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社会潮流等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因此以界首彩陶的纹饰艺术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其美学特征进行简要分析Key:界首彩陶;纹饰;淮河流域;民间工艺;美学特征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7D17)阶段性成果界首彩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传统美学特征界首彩陶不仅是民间日常生活的器具,更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装饰性物品,其生产的三彩刻花陶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风尚,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为众人所接受的流行纹饰、釉色等装饰形式界首彩陶集中展现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审美特性,体现了淮河流域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风貌界首彩陶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人物纹、植物纹、动物纹和几何纹,其装饰题材受皖北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对界首彩陶进行美学研究,不仅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美学感染力,而且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风尚与审美意识,对融合纹饰的解读,对研究界首彩陶的传统美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追求自然的美学体现中国人讲求“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美学理念自然”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共同体”界首彩陶传承人们追求自然的美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天人合一”的创造过程从界首彩陶的原料来看,彩陶陶坯以天然的黄胶泥为原料,从开采到练泥、拉坯、刻坯到最后的烧,都是零污染由此可见,界首三彩刻花陶无论是取材还是制作、烧制都体现了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即坚持天、人等万物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这与界首彩陶的生产、传承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相通相连,只有遵循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存道法自然”中的“道”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指代,而是代表了一种无穷的自然力量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世间万物本真存在的一种方式道”生成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万物生长的延续体味“道”的过程也就是体味大自然的过程,与天地相互往来,寻觅于自然之中大自然给与人们物质创造的保障,给界首传承人带来创作灵感界首彩陶植物纹饰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流露出无限的自然魅力与装饰工艺的美感,传达了界首人民崇尚自然的艺术本真特性。

二、师法自然对于彩陶形成的影响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强调自然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人们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将个人情感与审美意志注入到自然事物中再进行加工创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是中国画的美学理念,但是在其他品类的艺术上同样有所表现界首彩陶的纹样设计理念、装饰手法与刻花技艺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界首三彩刻花陶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形成的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界首彩陶的纹饰,多取自自然事物,界首的艺术工匠们对自然的所思所感寄托于彩陶的纹饰当中: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界首彩陶的部分纹饰取法自然,体现了万物的外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碰撞界首彩陶发展至今,是师法自然、感悟自然的结果向自然学习创作出超脱自然的作品才能引领界首彩陶蓬勃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追求意境,力图让欣赏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界首三彩刻花陶并非照搬传统书画,而是蕴含着对于山水、植物、人物的浓厚情谊洗涤心灵、热爱艺术,将真情实意寄托于作品中,融入艺术家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彩陶作品三、界首彩陶蘊含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意蕴“气韵生动”一词在谢赫《古画品录》中早有记载,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常用术语。

气韵生动”在“六法”中居于榜首,可见“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气韵生动”指的是画面中的艺术形象具有生动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质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气韵”一词早已超越了谢赫最初的表现内涵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书画造型品鉴的审美准则之一如今,随着时代艺术的发展,“气韵生动”不再单一地指代书画作品界首三彩刻花陶是以国画、版画、剪纸等工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陶器艺术,由制陶的工艺性和绘画的艺术性相结合而成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均使用毛笔,毛笔的笔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展现出传统书画的“气韵之美”界首三彩刻花陶并非使用毛笔来绘制形象,而是采用镌刻的方式,刻画出类似白描的效果三彩刻花陶同中国画一样注重表现作品的内在神韵和灵动的生命状态,以鲜活的色彩、精致的刻花技艺与淳朴典雅的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气韵生动”一词在三彩刻花陶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界首彩陶的釉色、器型、刻花都是“气”的表现形式气韵”贯穿界首彩陶的制陶始终,为了表现“气韵”,对于界首彩陶的传承,人们不仅要对传统技艺加以运用,更需要对所描述的对象加以感受四、刀马人纹饰是传神写照的美学再现“传神写照”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命题《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刻画人物,但他画的人像几年都不刻画眼睛。

旁人问其原因,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这里的“传神”主要体现在眼睛而不是“四体妍媸”由此可见,人物若想刻画得传神,关键不在于形体,而是人物的某一重要部位引申之意,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往往突出表现于某一个方面界首彩陶的人物纹饰,充分展现了“传神写照”这一美学思想界首彩陶多围绕民间故事与戏曲元素展开,以生活与农耕为主要内容,常见的戏曲题材有《三国演义》《包公判案》《破洪州》《水浒传》等刀马人”纹饰取材于豫剧,其粗狂、张扬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刀马人”纹饰是界首彩陶中最常见的装饰因子,通常表现为战争或习武的打斗场面界首制陶工匠将人物和马匹的形象、姿态镌刻于陶器之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使用,更是具备艺术审美价值刀马人”三彩刻花陶,造型厚重而张扬,纹饰同时包含了人物、植物与几何,画面丰富、构图饱满刀马人”彩陶,器型整体呈米黄色,恢宏端庄,土红的填色使画面具备中国传统的典雅美,点缀青绿的釉色又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在形体,而在于眼神,眼神的传递凸显了人物精、气、神的威武,具有强烈的震慑作用作为画面的核心纹饰,刀马人的神态是人物的灵魂,充分反映出皖北人民的审美取向和民俗品味,向人们传达出皖北地区淳朴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界首彩陶在人物纹饰的创作上坚持神态的表现,强调视觉冲击、构成效果和艺术语言的表达,体现出界首人民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传神写照”从广义上来说并非特指神态,而是指代人物的某一重要部位,其指代具有灵活性刀马人”纹饰是“传神写照”的生动体现,从中能够看出皖北人民直率、豪迈的性格特点以及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传统道德理念五、和谐之美是界首彩陶的追求标准中国美学具备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和谐统一的审美特性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和”是最高的美德,是儒家文化美到极致的理想和谐之美强调人的心灵感受,艺术是表达感情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没有感情便没有艺术三彩刻花纹饰符合中国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凸显了人文精神与陶器艺术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与质的统一即文采与内容的统一,好的设计应该是文采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界首的制陶工匠,能够准确地把握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满足人们实用需求的同时,又能根据器物的功能、造型与比例进行艺术加工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下,界首彩陶深化了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与物的和谐、自然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论是从造型、釉色、纹饰,还是从烧制工艺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和谐之美”如今的艺术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更加重视界首彩陶是民间制陶技艺的优秀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程式化的约束,保障民间彩陶技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离不开人们对于和谐之美的艺术追求不難看出,界首彩陶的装饰性纹样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节奏与张力,将真挚的情感诉诸纹样,启迪人们关于“和谐之美”的认知六、结语陶器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奠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基础在“追求自然”“气韵生动”“传神写照”及“和谐之美”的美学观念上有着深刻体现三彩刻花陶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国美学的影响,蕴含了质朴典雅的工艺美,展露出隽秀灵动的外貌,吸取了界首传承人延续千年的文化智慧,表现出非凡的艺术特征界首彩陶刻画的人物形象传神而灵动、艺术风格独特、造型典雅雍容、作品意境深远,深受人们喜爱陶器文化早已成为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灵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典范Reference:[1]高峰.界首戏曲人物纹饰彩陶的成因及其艺术特征[J].装饰,2012(1):116—117.[2]潘恒.传统意象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