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代山水名画200幅技法解4(精品)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6MB
约47页
文档ID:455538014
历代山水名画200幅技法解4(精品)_第1页
1/47

69、明代沈周《庐山高图》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

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70、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两江名胜图》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但构图选择了一突兀的山峰,山上庙宇幡离,显然是对两江名胜实景的描写71、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周臣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他生活在成化年间,生卒年不详字舜卿,吴(今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春山游骑图》,纵185.1厘米,横64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左下山石中,署有“东村周臣”四字图绘一主两仆骑马游春的情景山石的方折峻嶒,勾皴的细密硬朗,略为倒挂多杈的松树,挺括的斧劈皴,一看而知都是承继南宋院体而来,但周臣的笔墨显得凝重严谨,构图很稳健,画面较繁复,远近都细致平实72、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此图描绘山斋主人待客来访的情景,布局严谨周密山斋为全图的重心,它处于冈峦环抱、溪流萦绕、嘉木交阴的环境里,显得幽深隐蔽主人端坐斋内,似在等待客人一客曳杖正朝山门行来,不远处溪河桥上亦有来客,并有携琴僮仆相随,点出了[客至]的主题隔溪对岸平林漠漠,雾霭冉冉,楼阁隐现,远处峰峦巍峨层叠,流泉迂曲下注,境界深远壮阔,气势雄伟恢弘,体现出取法北宋中原画派高远布局法的特征。

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冈远峰运用方硬的小斧劈皴和刮铁皴勾斫,表现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和明晰的山石轮廓古松枝干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斋室用界画画法和配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描绘都极其整饬精巧,反映出画家深得[院体]画状物写生周密不茍的传统而在表现中景树丛和云霭时,又以浓淡不同的水墨点染晕化方法为之虚化朦胧,颇有米氏山水的遗意,在全图的严整中注入了文人画虚灵的气韵这是周臣风格的代表作署款[姑苏东村周臣写],下钤[东村]朱文方印、[舜卿]朱文方印73、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此图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的视觉中心画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图中采用高远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景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则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浓重,皴染结合,石用拖泥带水法描绘,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铁皴钩斫,表达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整幅作品用笔尖劲,气势雄浑,是周臣绘画的代表作74、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从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他的绘画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杏花茅屋图》是他细笔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布置合理,意境清远,尤其是摇曳的松树古朴优雅,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75、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此图描绘东晋陶渊明赏菊的故事全图布局稳妥,笔墨明润爽利,层次分明,犹见来自于周臣的笔法此画山石坚挺,是唐寅师南宋院体粗笔之作,画中树木画法很是别致,赏心悅目图左上题诗一首:“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76、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浑厚而湿润,枝叶稀疏,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77、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

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78、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茅屋风清图山石峭拔,大山峻岭,其皴法为大斧劈,石面明暗分明,反映了唐寅善于描画大山大岭的功力前景是两岩耸立,山谷夹一小溪,溪上架着一窄木板,有一仆负物艰难地行走在板上渡口山石上五棵如龙的盘松,山道都有木架以示险峻右侧道上一高士正携琴而来中景是一水榭,筑以围栏,有两名高士正欣赏后景岩顶百丈高瀑后景是高耸的山谷中条条瀑布奔泻而下,山腰上还有楼、观隐现于树木之中茅屋风清槐影高,白头并坐讲离骚怀贤欲鼓猗兰操,有客携琴过小桥[79、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清溪松蔭图》是唐寅在绘画中独树一帜,自成一路的力作之一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 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80、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

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81、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元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积雨连村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82、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缘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桃园仙境图》是仇英的代表作之一,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

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83、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玉洞仙源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代表作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此图用大青绿设色,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石,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代表了仇英青绿山水的典型画风 84、明戴进《洞天问道图》戴进(公元1389—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就很有影响宣德间(公元1426—1435)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