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实验六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张明实验六实验六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一、类别:一、类别:验证性•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障碍•三、实验内容:三、实验内容: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损伤后的表现•四、学时:四、学时:3学时•五、主要的仪器设备:五、主要的仪器设备: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标本•六、实验中注意事项:六、实验中注意事项:肌肉运动的神经支配和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支配和控制•反射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运动也是反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反射,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牵张反射、异常反射随意运动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指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一般认为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沿两个神经元传导,一个是上运动神经元,从中央前回皮层细胞发出纤维,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皮层脊髓束)和脑干颅神经核运动细胞(皮层脑干束)另一个是下运动神经元,自脊髓前角细胞神经运动核开始,其纤维经前根和周围神经而到达肌肉 不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发”动作。
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不随意收缩来调节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是维持肌张力,管理骨骼肌的协调运动,保持正常的体态姿势,促使伴随运动(如走路时上肢的交替摆动)的顺利进行•不随意运动是随意运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即机体必须在两个系统均完整,并彼此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完成复杂和有目的随意运动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运动系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而骨骼肌则是动力器官因此,骨和骨连接是运动的被动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骨骼肌则是运动系的主动部分躯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反射性运动、模式化运动、意向性运动 运动主要由神经系统来控制运动主要由神经系统来控制•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目前关于神经系统调控运动的机制,尚存有分歧,主要有3种学说,即反射运动控制学说、系统运动控制学说和阶梯运动学说 脊髓反射脊髓反射•反射弧的中枢局限在脊髓内的一切反射•牵张反射、腱梭牵张反射、屈曲反射、交叉反射、长脊髓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由牵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而瞬间改变肌肉长度时会产生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反射性收缩。
•感受器是肌梭(muscle spindle)梭内肌纤维有较粗的核袋纤维与细的核链纤维传出神经纤维有α、γ运动神经元纤维,传入神经纤维有Ia、Ib 、Ⅱ类神经纤维 肌梭与神经纤维肌梭与神经纤维 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产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即是位相性牵张反射叩打肌腱使肌肉快速被牵张,导致肌肉快速反射性收缩这是通过脊髓中1个突触的单突触反射肌腱内核袋纤维感受器受到快速牵拉时产生γ1运动神经元放电和肌梭活动,冲动由Ia类感觉纤维传入至前角,由单突触联系将肌肉长度变化信息传至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产生快速肌纤维的收缩,与肌梭牵张几乎同步 张力性牵张反射:张力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内的核链纤维时产生γ2运动神经元放电和肌梭活动,冲动沿Ia类感觉纤维传入,在脊髓内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多突触联系,由γ环路致肌肉的慢肌纤维发生微弱及持久的收缩,抵抗肌肉的拉长张力性牵张反射是姿势反射运动的基础,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维持站立姿势 腱梭(腱梭(golgigolgi腱器官)牵张反腱器官)牵张反射射•腱梭是分布于肌肉与肌腱连接处的肌张力感受器,存在于肌腱内的胶原纤维内,与梭外肌相连。
其传入纤维是Ib类感觉纤维梭外肌纤维发生较强的等长收缩时,激动腱梭感受器,沿Ib类感觉纤维传入脊髓,通过中间神经元抑制同一收缩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减弱其活动,降低肌张力,保护肌肉不会被过度牵张,并同时解除拮抗肌的抑制,为多突触反射与肌梭牵张反应互相配合腱梭牵张反射对肌肉张力改变敏感,由腱梭的抑制作用保护肌肉与肌腱,这在保持站立,调节姿势,保持平衡,控制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屈曲反射屈曲反射•屈曲反射也称为逃避反射及伤害感受反射对肢体的皮肤或肌肉施加伤害性剌激,引起屈肌收缩,伸肌抑制,肢体回撤感受器为皮肤神经纤维,传入纤维有Ⅱ、Ⅲ、Ⅳ类纤维,传到后角及中间神经元,兴奋到几个节段的运动神经元,对屈肌(运动突触)形成兴奋性作用,对伸肌形成抑制性作用 交叉反射交叉反射•交叉伸展反射:予以强剌激后,同侧下肢出现屈曲反射,对侧下肢产生伸展反射这称为交叉伸展反射这可由双重相反神经支配来说明•交叉屈曲反射:在予以剌激前先伸展肢体、屈曲一侧下肢,另一侧下肢也产生屈曲,这称为交叉屈曲反射 交叉伸展反射交叉伸展反射长脊髓反射长脊髓反射•长脊髓反射(脊髓节间反射) 这是反射路径跨越脊髓许多节段的反射。
有搔抓反射、前肢后肢反射(四肢间反射)搔抓反射是用针等剌激背部产生同侧后肢搔抓后背的有节律运动前肢后肢反射是动物用四肢步行时出现的反射运动(剌激左前肢后、左前肢屈曲、右前肢伸展、左后肢伸展、左后肢屈曲 脑干水平的有关反射脑干水平的有关反射•紧张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TNR)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STNR),是头屈曲后、前肢屈曲、背前屈、后肢伸展,头部后伸则前肢与背的伸肌张力增加、后肢屈肌张力增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ATNR)是面向侧前肢与后肢伸展、对侧的前肢与后肢屈曲紧张性迷路性反射紧张性迷路性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TLR) 紧张性迷路反射是由重力变化而产生的反射,仰卧位下四肢伸肌的张力增加,俯卧位下屈肌的张力增加 联合反应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 这是在有关抑制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出现的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一些肢体的肌肉随意收缩时引起患肢肌张力增高,出现运动。
有同侧性,对侧性,交叉性三种 支撑反应支撑反应•阳性支撑反应(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与阴性支撑反应(negative supporting reflex) 剌激足底皮肤,肢体伸展、肌肉紧张的反应称为阳性支撑反应,从伸展的肢体足底去除剌激后肢体屈曲的反应称为阴性支撑反应 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相对于头部的迷路性翻正反射(lablyrinthine righting reaction acting on the head):重力是剌激、感受器是前庭器官的平衡斑及半规管,半规管感受旋转和加速度的刺激,平衡斑感受身体的位置变化,根据变化决定肌肉收缩范围,形成倾斜的头部保持水平的反应 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相对于头部的躯干性翻正反射(body righting reaction) 剌激是加于躯干一侧的压力,感受器是躯干的皮肤感受器,反应是头部保持直立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相对于躯干的颈翻正反射(neck righting reaction acting on the head) 剌激在颈肌、感受器是颈肌的肌梭,反应先是躯干翻正,然后是骨盆翻正 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相对于躯干的躯干性翻正反射(body righting reaction) 因头的旋转而非对称性地加于躯体的压力剌激所诱发,感受器是躯干的皮肤感受器,反应与头的位置无关,是躯干相对于地面回到正常位置的翻正 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上肢保护伸展反应(protective extension reflex of the arm) 6个月以上幼儿身体向下方活动时,上肢伸展、手指外展开。
在坐位,跪位,立位时向侧方、后方倒下时也会出现同样反应在成年时构成平衡反应的一部分 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视翻正反射(optical righting reaction acting on the head) 由视觉剌激产生翻正头部至正常位置的反应由视觉控制姿势的方向,人类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要由视觉控制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应是人类姿势反应随大脑发育的同时逐步发育形成的有了平衡反应,人类才能站立步行,才能使双上肢得以解放由平衡反应保证了姿势和运动的稳定性和运动性,对保持坐位、立位姿势,步行等动作有重要作用•当机体姿势不稳时,由前庭器官及运动感觉系统等传入刺激引起变化,大脑皮质、基底核及小脑互相协调发挥作用,躯体不断改变重心及支撑面来恢复姿势的稳定,起到主动保护的作用 平衡反应平衡反应(equilibrium (equilibrium reaction)reaction)•身体倾斜或偏离平衡位置后,自动恢复原位置和保持平衡的反应•出生6个月时出现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时出现仰卧位平衡及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时出现膝手位平衡反应•12-21个月时出现站立位平衡反应。
相对于头部的视翻正反射 跳正反射跳正反射(hopping reflex)(hopping reflex)•在单脚站立下身体被向前后,左右快速推动时产生跳跃、而改变脚的位置的反应 长时程(长时程(long-looplong-loop或或 latencylatency)反)反射射•命令人体保持在一定姿势并抵抗予以的外力干扰,此时在脊髓性的牵张反射之后会出现时程长的反应若命不抵抗外力则反射不出现这个反射在维持姿势,完成随意运动时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