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docx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94KB
约13页
文档ID:393122875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docx_第1页
1/13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篇一: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涉  江  一、重点难点  1. 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 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明于治乱,敏于应对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  涉江[1]  篇二:《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  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 【余:我好:爱好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年既老而不衰既:已经,副词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的样子,是“长铗”的后置定语 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  【冠:用作动词,戴切云:一种很高的帽子的名称崔嵬:高耸的样子,是“切云”的后置定语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被:通“披”明月:珍珠名称,即夜光珠珮:同“佩”璐:美玉○写诗人奇伟瑰丽的服饰和始终如一的爱好,表现他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渝的精神世溷(hūn)浊而莫余知兮,【溷浊:即“混浊”,肮脏莫余知:莫知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无指代词知,了解吾方高驰而不顾方:正在,副词高驰:大步地驰骋顾:回头○写诗人身处黑暗的世道,虽遭迫害排斥,但决不妥协,见其坚持真理的精神驾青虬(qiú)兮骖(cān)白螭(chī),【驾青虬:用青龙驾车虬,传说中有角的龙骖白螭:用白龙做骖马骖,驾在车子两侧的马。

这里用作动词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吾与重(chóng)华游兮瑶之圃重华:虞舜的名相传舜重瞳,  故名重华瑶之圃:生长着玉树的花园,指仙宫瑶,美玉登昆仑兮食玉英,【昆仑:山名玉英:玉的精华一说,玉树的花这里指非人间所有的精美食品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齐光:一样光明○写诗人在现实世界中陷入孤独苦闷,不得不凭借幻想去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些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幻想,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恶浊世界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哀:为动用法,为??而悲伤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楚国僻处南方,“夷”是当时中原各国对周围落后民族的轻蔑的称呼这里称楚国统治集团为“南夷”,意在斥责他们的愚昧无知是一种愤激之词旦余济乎江湘旦:明早江湘:指长江和洞庭湖湘,本指湘水,屈原过江,经洞庭湖入沅水,并未渡湘,但湘水为洞庭正流,所以用“湘”来称洞庭湖○写诗人怀着痛苦的心情,被迫远离故国,走向僻远的南方这既交代了远行的原因,又自然引出下文  这一段,写诗人服饰奇伟,德行高洁,理想远大却不见容于时,被逼涉江远去的原因与悲愤心情  乘鄂(è)渚(zhǔ)而反顾兮,【乘:登,指登岸鄂渚;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城。

反顾:回头看欸(āi)秋冬之绪风欸:叹息秋冬之绪风:秋冬时节残留下来的寒风绪,残余本诗作于初春,所以说“秋冬之绪风”○写诗人被流放的季节和途中悲伤滴怀的心境反顾”二字,可以想见他对故国的深切眷恋,步步不忍离去的心情步余马兮山皋(gāo),【步:行走用于使动步余马”,让我的马走到??山皋:山冈邸(dǐ)余车兮方林邸:同“抵”,到用于使动,使??来到方林:地名○此写诗人陆路行程的情况一个“步”字,表达了诗人被迫离去的沉痛心情  乘舲(líng)船余上沅兮,【舲船:有窗的小船上:指逆流而上沅:沅水,在湖南省齐吴榜以击汰(tài)齐吴榜:(船夫们)一齐摇桨齐,用为动词,指一齐摇吴榜,指仿照吴地的桨制作的船桨吴是水乡,所以船桨出名以:连词,表顺接汰:水波船容与而不进兮,【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淹回水而凝滞淹:停留回水:回旋的水流凝滞:受阻而停留不进○写诗人水路行程的情况容与”“不进”“淹”“凝滞”等语,亦表现出诗人无限眷恋故国的心情朝发枉陼(zhǔ)兮,  【发:出发枉陼:地名,作补语,表处所陼,同“渚”夕宿辰阳辰阳:地名,作补语,表处所○写诗人去国日远,在流放途中早发晚宿,行程之艰辛苟余心之端直兮,【苟:如果,连词;端直:正直。

端,正虽僻远其何伤? 【僻远:用作动词,意思是放逐到僻远的地方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伤:妨害什么,意即有什么妨害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写诗人坦然自慰的心情,见其身处逆境而志行不变的决心  这一段,写诗人流放途中的情况与感触,发抒了他眷恋故国而不忍离去的深情  入溆[*ù]浦余儃(chán)佪(huái)兮,【儃徊:徘徊,指心情的无所着落迷不知吾所如所如:“所”字短语作“知”的宾语如,往,动词○紧承上段末句“僻远”而来,以“值佪”写出诗人无所适从而徘徊不前的样子迷”字,见出其惶惑的心理不知”“所如”,更见其心境的抑郁苦闷深林杳(yǎo)以冥冥(míng)兮,【杳:幽暗冥冥:昏暗以:连词,用法同“而”乃猨(yuán)狖(yòu)之所居;【乃: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猨:同“猿”狖:长尾猴所居:居住的地方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huì]以多雨;【幽晦:阴暗以:连词霰(*iàn)雪纷其无垠(yín)兮,【霰:雪珠,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纷其:纷纷扬扬地其,助词,用作形容词的后缀下句的“其”同垠:边际云霏霏其承宇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承:连接宇:屋檐,一说,天宇○人迹罕至,阴雨连绵,天气恶劣,景象阴森,处境凄凉冷落,诗人孤独傍徨的苦闷心境可见。

  这一段,写诗人到达溆浦后所见到的景象,抒发了孤独彷徨苦闷的心情  哀我生之无乐兮,【哀:哀叹,为动用法幽独处(chǔ)乎山中幽处:寂寥孤独地,作“处”的状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从俗:随从世俗,指与  世俗同流合污以:连词固将愁苦而终穷固:当然,一定,副词终穷:终身不得志穷,境遇不好,不得志○写诗人虽然孤独苦闷,但终不改其志,见其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接舆髡(kūn)首兮,【接舆:jiē yú ,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髡:将发剃去,是古时的一种刑罚据说接舆最初披发佯狂,后来索兴将头发剃掉,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hù) 臝[luǒ]行桑扈:古代隐士赢行:赤身露体走路这种异常行为也是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臝,同“裸”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指忠臣贤:指贤人用、以:都是任用的意思,又都是意念上的被动○借古人不满现实的反常行为,抒发了诗人不容于世的愤懑】伍子逢殃兮,  【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后来吴终于为勾践所灭殃:灾祸比干菹(zǔ)醢(hǎi)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无遭,比干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菹醢:把人剁成肉酱与前世而皆然兮,【与前世:整个前代与,通“举”,全部皆:都.副词然:这样,代词,作谓语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何:何必,疑问副词,作状语乎:同“于”,对于,介词○借古代贤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朽势力的切齿痛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董道:正道在句中作谓语,意思是“遵守正道”豫:犹豫固将重(chóng)昏而终身固:本来,当然,副词重昏:一再陷入黑暗的境地重,一再,副词昏,黑暗,用作谓语,指陷于黑暗的境地终身:结束自己的一生身是“终”的宾语○宁愿穷愁至死也不改初衷,再一次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始终不渝的品质和坚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  这一段,探索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引用历史故事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并重申坚持正道,至死不变的决心与第一段遥相呼应  乱曰:【乱:乐章的尾声叫乱辞赋的结语也叫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