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二、两类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形式标记, 是被动句的胚胎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1、SP(受事主语) +见+V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如: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 (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如: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③故君子耻不修, 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2、SP+见+V+于/ 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 / 於”引进主动者)如: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SP+见+V+O如: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 (太平广记)4、主 +见+V 有两种句式:( 1)受事主语 +见+V( 2)施事主语 +见+V(见≈我)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客气说法: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 SP+V+于+OA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2、SP+为+OA+V,“为”是介词 用“为”引进主动者,这种句式出现于春秋战国之交,到战国晚期,已经成为“为”字句的主要句式如:①不为酒困论语)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3、 SP+为+OA+之+V这是一个过渡句式, “之”作用与“所”作用一样,起标志被动的作用 很快被“为+O+所+V”句式代替如:①(文)种仰天叹曰: “吾悔不随范蠡之谋, 乃为越王所戮” ⋯⋯种得剑又叹曰:“南阳之宰而为越之擒 ”⋯⋯遂伏剑而死吴越春秋)②晋文公为骊姬之谗,出亡十九年。
(尹文子)4、 SP+为+OA+所+V这种句式中, “为”引进主动者,“所”标志被动,用在动词前出现在战国末期,到了汉代就超过“见”字句汉代到南北朝时,这是一种独占鳌头的句式如:①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5、SP+为+OA+之所 +V这种句式正是前面两种句式的杂合是“为⋯所⋯”与“为⋯之⋯”两种句式的杂合如:①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 (管子)6、 SP+为+OA+见+V这种句式最早见于《庄子》 ,以后使用频率稍低于“为⋯所 +V”句式,时间也延续了相当长这种句式如: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②妾自孩提时,为伯舅见念,命为己女 (太平广记)7、SP+为+OA+所见 +V这种句式是“为⋯⋯所 V”句式与“为⋯见 +V”句式的杂合如:①(孙)权本性空薄,文武不昭,昔承父兄成军之绪,得为先王所见奖饰,遂因国恩,抚绥东土 (三国志)8、SP+为+OA+之所见 +V如: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三国志)这一句话的“之所见”,在《资治通鉴》 中换成“之所”,可见“之所见” =“之所” =“所”这种句式东汉后出现经六朝到隋唐,逐渐被其他句式所淘汰 5、6、7 的句式即“为⋯之所⋯”、“为⋯所见⋯”、“为⋯之所见⋯”三种句式最终被“为⋯所 +V”句式所代替。
因为它们仅仅是“为⋯所 +V”句式辅助句式,都可以简缩为“为⋯所+V”句式四)、被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唐代以后成为主流句型,至今还没有取代它的地位的词语出现)“被”最初是动词, 意为“蒙受;遭受;领受”《管子·形势解》:“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 ”《後汉书·逸民传·逢萌》:“吏被傷流血,奔而還 ” 不吉利—→所以我们今天还说 “我被我爸爸打得鸡飞狗跳”不说“我得我爸爸打得鸡飞狗跳” “我被罚站 / 我得奖了1、SP+被+V(被,助动词)被”字作为助词标志被动,萌芽于战国末年, 到了汉代就开始普遍使用了这时的“被”字作用和“见”字是一样的如: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②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按:这里的“见”字句和“被”字句对举,说明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2、SP+被+V+於+OA(被,助动词)这种句式用 “於”字引进主要者说明这时的“被”字还是用如助词也可以说是“于”字句与“被”字句的杂合这种句式不能 V 前引进主动者,所以后来就消失了如:①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於外, 以万乘之国被围於赵史记)3、 SP+被+OA+V(被,介词)这种句式中,“被”引进主动者,它起源于两晋,盛行于唐,自唐以后逐渐成为“被”字句的主要句式。
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如:(1)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庚亮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氏世说新语)4、 SP+被+OA+所+V这种句式实际上是“为⋯ +所+V”句式的类推句式见于南北朝至唐宋期间 如:①父子并有琴书之艺, 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役颜氏家训)②我被烦恼箭所射佛本行集经)5、SP+被+OA+之所 +V这种句式也是“为⋯⋯之所+V”句式的类推此句式的出现稍晚于 SA+被+OP(受事宾语) +所+V 句式唐宋时比较常见如:①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处于死,不被死之所碍 (古尊宿语录)②为半钱债而失四钱⋯⋯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百喻经)6、SP+被+OA+见+V这种句式是 “被”字句是“为⋯见+V”句式的类推,也可以说是“被”字句与“见”字句的杂合多用于唐宋时期如:如:①仆是弃背帝乡宾,今被平王见寻讨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变文)②延之问:“汝何故来?”答:“被人见讼太平广记)7“被”字句与动补式、处置式的结合动补式和处置式的结合是汉语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大约从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被”字句与动补式、处置式的结合,出现新句式处置式有“将”字句和“把”字句,所以这种新句式有: “被 +将”和“被 +把”句式。
如:①(朱温)方入城,被一人向前将朱温扯住新编五代史平话)②忽一日学士(苏东坡)被宰相王荆公(王安石)寻件风流罪过把学士奏贬黄州安置去了 (清平山话本)五、其他被动句式现代汉语被动式主要有 4 种:“被”字句,“叫 ( 教) ” 字句,“让”字句,“给”字句近代汉语还有表示被动的“吃”字句被”、“叫”、“让”、“给”和“吃”都来自动词江蓝生 (1989) 根据这些动词意义的不同,把被动句式分为 3 种类型:A .“被”字式 “被”来自动词“被”的“遭受”义;B .“叫”字式、“让”字式叫”、“让”来自使役动词;C、“给”字式 ( 方言词有 “畀”、“拨”、“把”、“乞”)来自授予动词1、吃字句“吃(喫)”常见于元代戏曲和元明小说 V 后面常常带有宾语和补语 如:(1)我回去时,须喫他(O)耻笑水浒传)2、“叫”字句这种被动句式主要见于明清时期有时也用“教”字叫”字句原先写作“教” 太田辰夫说,被动的“教”从唐代开始使用,被动的“叫”从清代开始用,“让”、“给”用作被动是现代汉语的用法如:(1) 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芳 ( 白居易诗 )(2) 春思翻教阿母疑 ( 和凝词 )让字句、给字句都是现代汉语的句式。
“吃”字句消失于清代,而“给’ ’字句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我们就不举例了南方语言大半保留着“给予”一被动兼用式,北方汉语被动式从“被”字句到“叫 (教)”/“让”字句的演变可以说是标志着北方汉语的阿尔泰化,因为“被”字是个及物动词,其后施事者名词成分常常被省略,“叫”、“让” 是从使动动词引申而来的,其后施事者名词成分被省略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叫”、“让”比“被”更像一个介词闽南话:我们从闽语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看看“给予”义与被动句的关系:如:① 一点春心,今来交付乞谁 ? ( 荔镜记二出,花园游赏 3b)②共君出外乞人做骂名 ( 荔镜记三十三出,计议归宁 7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