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编]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论文

风****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16页
文档ID:169157997
[精编]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论文_第1页
1/16

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论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而选举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手段,没有真实、有效的选举就没有真实有效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就要实行人民对政府官吏的完全控制 一、革命前辈对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批判与吸收 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批判吸收基础上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批判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在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的铜臭味极为突出首先,选举权不普遍资产主义国家对选举人从财产资格、居住期限、教育程度、种族、性别、年龄进行限制在英国,有选举权的人数只占成年人总数的5%,其中绝大多数是贵族,中、小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在美国,各州一般都规定白人、男性、有一定数量财产的公民才有选举权,根据这些条件有选举权者约占全部成年人口的10%为了争取选举权,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发动了三次全国性的宪章运动1867年,英国进行了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也只使有选举权的人上升到13%据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实际上将劳动人民排斥在外其次,选举权不平等在英国,长期实行复数投票权,最多者一人可享有80票的投票权,这一制度在英国直到1948年才废除。

英国还长期实行等级投票制,将全国选举人按纳税多少分成三级,每级选举人纳税额等于总纳税额的三分之一,人数少、纳税多的一级与人数多、纳税少的一级选出的议员相等三是被选举权的不平等资产阶级通过控制候选人来确保当选者代表自己的利益由于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继续存在,被选举权的多数实际掌握在资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代理人手中,广大人民虽然掌握多数选票,却只能用来在几个资产阶级代理人中挑选总统、议员 “不难了解,在专制制度下,要完全保证用真正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实行真正的、自由的、全民的立宪会议选举,不但不可以设想,而且简直是不可能的”《列宁全集》第8卷第248页)马恩列对资产阶级普选制的批判,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1)这种普选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基础之上的,它只是有产者的专利,不可能真正普遍地代表人民的利益;(2)普选制因其阶级基础而成为资产阶级利用的工具;(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选制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一种支票”,一种虚伪的许诺 但是,马、恩仍然在批判资本主义普选制的过程中发现了普选制的重要价值他们认为,普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阶级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是欺骗劳动人民的手段,在工人阶级取得统治权后,普选制则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纯洁性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谈到英国宪章运动时说,“在英国,普选权的实行,和大陆上的任何标有社会主义这一光荣称号的其他措施相比,都将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社会主义的措施在这里,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马恩选集》第8卷第391页) 全民普选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巴黎公社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讲道:“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它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应当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7页)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还鼓励无产阶级政党利用普选权开展合法斗争,认为在两个阶级决战时刻尚未到来之时,无产阶级不应贸然实施暴力革命,只宜采取合法斗争策略集聚力量,“现在可以看到,四十年来,只要善于使用,普选权在法国是多么好的武器!……甚至可以十拿九稳地肯定,只要工人们合理地使用普选权,就能够迫使当权者破坏法制,就是说,使我们处于革命的最有利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十之八九我们的统治者早在这个时候到来之前,就会使用暴力来对付我们了;而这将使我们从议会斗争的舞台转到革命的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7页) 列宁高度重视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十月革命前后,他坚持认为革命成功后应该采取巴黎公社那种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的民主形式十月革命前,列宁明确提出:“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在取得国家政权后,他提出,将立即实行“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105页) 列宁还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政党制度提出两个设想:一是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由人民选择执政党;二是布尔什维克和其他政党分掌政权,联合执政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到一个月,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罢免权的报告中说:“国家就是强制,作为这种思想最完全的体现者的苏维埃,应当享有罢免权那时政权从一个政党转到另一个政党手里,就不需要经过流血,只用简单改选的办法就行了。

《列宁全集》第26卷第318页)事实上,从1917年11月到1920年9月将近三年的时间内,苏维埃政府确有过多党合作联合执政的经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高举民主大旗争取民众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说:“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37页) 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新华日报》1944年2月2日)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二日,毛泽东在对中外记者团的发言时以在野革命党领袖的身分明确表示共产党“很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筑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才是真统一。

希望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从各方面实行民主……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政治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所已做和所要做的,也就是这些《中国的缺点就是缺乏民主,应在所有领域贯彻民主》,次日的《解放日报》) 1945年7月,毛泽东与来延安访问的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对话,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很少有能跳出这个由兴盛到灭亡的周期率的支配的能否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同志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对选举制的再认识与再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力图贯彻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共产党集中权力。

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富农利益的政党表面上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合作协议,而骨子里却想的是夺权复辟他们多次策划反革命阴谋,发动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暗杀共产党人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气焰十分嚣张列宁本人就是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的,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也死于社会革命党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取缔这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政党,逐步由多党制走向了一党制,由苏维埃代表制走上了政党代表制内战爆发后,严酷的战争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二是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成了民主管理中的严重障碍在1919年3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管理制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后来,在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的论战中,列宁更为明确的指出:“难道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管理国家吗?有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神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1月,《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无产阶级专政不直接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有吸收了阶级的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这样,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 与人民管理制向政党代表制相适应,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苏维埃转到了党的手里,从苏维埃高于各政党到将权力集中到无产阶级政党手里,并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以随机做出各种重大决策1919年俄共八大提出,党应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三世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1页) 在企业管理上,也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国家机关,包括企业领导直接由上级指派,由一长制取代过去的工厂委员会 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同时,作为最高工人监督机关的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权和罢免权丧失了这些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尽管在新经济改革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到斯大林时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发展起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

列宁逝世后,在1924—1929年间,斯大林在同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派”、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以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为首的“联合反对派”以及以布哈林为首的所谓“右派”的斗争中,在坚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在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都获得了胜利列宁逝世后的党代会选出的7名治局委员中,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余六人全部被枪决或谋杀: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托洛茨基、托姆斯基……在列宁建立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人民委员中,有9人被杀,幸免的66人中,列宁和斯大林自己,其余4人都是在“大清洗”之前去世的俄共十七大选出的173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110人从肉体上被消灭;这次党代会的1996名代表,有1108人,因“反革命活动”而遭逮捕、枪决在军队,战前年代被逮捕的有:苏联5位元帅中的3位,16位集团军司令员中的15位,所有的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将近一半的团长;所有的集团军政治委员,几乎所有的军、师、旅政治委员和三分之一的团政治委员以及许许多多的中级和下级的指挥人员……在1933-1934年,1937-1939年,两次共有210万党员被清除出党,这些人大部分在“大疯狂”的年代里被流放和枪杀了。

很明显,在民主集中制的名义下,实行的却是个人集权制,民主选举制完全被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