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授课过程设计探讨【摘要】《通信技术慕础》课程是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 比较重要的课程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内容较枯燥, 学生学习较吃力的特点,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授课过程的设计关键词】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1.引言《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属于高职类电子、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程,它是前导课程《模拟电了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知识的巩固与延 伸,也是后续《移动通信》、《通信新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在 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本课程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 识更新速度快,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故教学过程设计要依据通信产业行业 发展的需耍、兼顾企业岗位就业群需耍,力求反映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主流 技术,使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 识,进一步提高专业综合索质2 •课程教学冃标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学习目标是掌握通信技术的皋本概念和基本原 理;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的概念;理解无线电发送与接收设备的基本组成 及其工作原理,能画出基本通信设备的组成框图并能叔述各组成部分的作 用,了解常见通信网络的组成方案及工作特点,了解数字与模拟信号的一 般处理方法,了解卫星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及交换系 统的工作原理;能进行通信设备主要性能指标的检测、以及使用仿真软件 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掌握电子、通信技术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 基础3. 课程内容的选取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调研、对通信技术发展的追踪以 及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整合了通信学科 中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与网络、电波传播等多门课程,适度地介绍信号处 理、信息理论、编码技术、信号传输与交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 为学生提供囿于工作领域的系统而浅显的知识和职业训练4. 课程的整体设计4.1教学方法与手段选取授课学生现状 般都有一定的模电、数电理论概念基础,通信终 端的利用率很高,比如,电脑等,对理论性强的知识不喜欢听,喜欢 动手做,对不断更新的通信设备通信新技术特别感兴趣;通信专业领域技 术特点——理论性强,技术更新速度快,实际应用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匕 经密不可分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 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依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系统仿真技术、网 络技术等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校园网、多媒体设备、 网络教室,教学基地等硬件设施的配套使用,将授课内容、理论知识的动 态解释、电路、系统的仿真过程及相关知识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的介绍 等各种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表现,充分调动教与学的潜能,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我们重点突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工学 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组织安 排,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内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木技能的训练,一 部分时间在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同时邀请企业管理骨干参与授课,由学校 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可以加强学校 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企业对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比如在移动通信系 统章节内容授课时,首先让学牛进入移动通信服务运营公司进行实践调 研,对市场上不同公司生产的移动通信设备性能进行优劣对比,搜集课程 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各性能模块技术资料,对比各自的技术特点,服务领 域带着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课的授课,结合实践讲解什么是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哪些关键技术;深入对比各种常见移 动通信设备性能,各自的技术标准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先实践, 再理论讲解,最后实验验证的方法授课,学生知识点巩固的深,动手能力 也得到了加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4.3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应用为进一步调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配套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 平台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教材、通信词汇、 系统仿真、测试、通信综合课题竞赛等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完 成考试、成绩杏询、统计筹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师生之间建立网络交互 平台,对课程问题可以进行实时发布、专题讨论、网络答疑和意见反馈等 教学信息的交流。
通过网络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时性,更大范围内实现 师资力量的整合,满足优化课程设计的要求4.4考核方法本课程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参考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平时表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最终总评成绩由两项成绩按一定比重相加得 到5.结束语本课程授课过程设计主要围绕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丁•作领域,系 统、全面而浅显,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要求、适合高职学生的学 习水平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兴趣;具体表现为: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 生进入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强,岗位迁移快;学生进一步深造,可拓展性高参考文献[1] 于宝明,王钧铭•通信技术基础(第一版)[M]•大连理工人学出版 社,2011, 6.[2] 王钧铭•数字通信技术(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3] 袁妙琴•高职《通信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 (04)・[4] 赵瑞玉,林夏•独立学院非通信专业开设《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 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3 (01).[5] 胡小英,曹新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谍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 (07).作者简介:许萌(1979—),男,江苏南京人,讲师,工程师,主要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