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音乐教学案例及分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2.50KB
约18页
文档ID:30266466
音乐教学案例及分析_第1页
1/18

音乐教学案例及分析《走进江南》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岳麓区枫林绿洲小学 邵 萍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王平老师的一节音乐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一)案例实录教学引导 一、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 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导入新课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 、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 、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参与练习三、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四、走进江南1、师: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2、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五、新歌教学1、歌谱学唱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2、老师范唱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3、唱歌词(1)朗读歌词(2)分析衬词的作用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的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的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

找出难点,解决难点)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的不是很好,(3)完整演唱歌曲(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的更好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3、赏听“采茶舞曲”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六、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江南1、小吃 2、民歌3、诗歌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一、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二、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德国的蒂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

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 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三、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四、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即是民歌的另一的特点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老师并不放过她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太棒了!一语中的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 “芦柴花”、“ 芙蓉”、“ 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三、问题思考: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这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秘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的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盛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四、阅读材料:《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流行音乐 pk 中学音乐教育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正强烈地冲击着中学音乐教育、冲击着一个个年轻躁动的心。

所以假如学校的音乐教育者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则有如掩耳盗铃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一度视为“洪水猛兽” ,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歌曲,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唯心的、不客观的流行歌曲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一支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介绍给学生,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一首歌曲针对广大学生滥听流行歌曲的行为,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个值得探索的教育领地一、案例描述那天是一节八年级(1)班的音乐欣赏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沁园春雪》、《蝶恋花》、《重整河山待后生》、《过雪山草地》等曲艺音乐我刚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了教学内容,开始组织教学播放《沁园春雪》时,“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个,难听死了” 、“ 真没劲,都想睡觉了 ”、“老师从网上下载点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一片乱哄哄你们怎么这样 ……反正书上的曲子是一定要学的我激动且语无伦次了。

突然,这个班的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较差的张延同学站了起来,也不打个招呼就往音乐室外面走我追上去责问道:“ 你去哪?干吗去?” 他毫无表情地回答:“这节课没劲,书本上的歌曲不好听,唱起来没感觉,也学不会,真浪费时间老师,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此时教室里同学们的声音更大了虽然我当时很生气,但无奈之下,我只得让步了好吧,既然你们这么不想听曲艺音乐,那这节课我们就破例唱唱流行歌曲吧,不过你们别说我上课不认真啊!” 话音刚落,包括在内的所有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声欢呼太好了、太好了!随后每个同学都在争先恐后的报出自己想要听的歌名让我下载,《三国》、《童话》、《不想长大》……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像着了魔似的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觉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顷刻间便沉醉在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正由于有了上述事例的发生,我随后就对本校 150 名在校生进行了抽样无记名调查统计:1、你喜欢上音乐课吗?A、喜欢 (98.3%)B、不喜欢 (1.7%)2、你希望老师教一些其它的东西,你希望是哪些?(多选题)A、 流行音乐 (84.58%) B 、 中国戏曲 (10.77%)C、 外国歌曲 (26.06%) D 、民族音乐 (31.52%) E、古典音乐 (43.4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