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五篇

zh****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KB
约28页
文档ID:112915182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五篇_第1页
1/28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l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l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l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3.2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  三,课堂导学:  <一>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导学“投影仪”  1.自学课本P64投影仪一、二、三段  (1)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___镜  (2)投影仪的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  (3)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2.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3.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填表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三>导学“放大镜”  做一做,看一看  1.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予以点拨)  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特征)  3.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______镜,像比物____(大、小)像与物在透镜的___侧(同、异),所成的像是____的(倒立、正立)。

学生完成表格)  <四>.当堂训练:  课本P65动手动脑学物理1、2  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1-92课标导练1、2、3、4、5、6、8、11、1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五>.导学“实像和虚像”  自学课本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65动手动脑学物理3、4  2.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1-92课标导练7、9、10  3.分层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试着完成《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3自主研学和合作探究部分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镜头成像特点(大小、  倒正、虚实)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实像、虚像的特征:  【教学反思】本节课要安排好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有初步的认识;课后要求学生制作水放大镜、冰放大镜及自制模型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方法与过程: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探究三:实像与虚像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