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木病害基本概念一到六章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79KB
约5页
文档ID:550495621
林木病害基本概念一到六章_第1页
1/5

林木病虫害防治1•何谓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哪些非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2、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3、病原 种类:这些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 素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2、特点1) 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2)能够传染蔓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 殖体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2•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者与林木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什么3•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类型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 腐朽病类,变色,畸形,萎蔫4•林木病害的诊断依据有哪些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人工诱发试验,病害治疗诊断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物部分) 1•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抱子类型有哪些无性繁殖:游动孢子、抱囊抱子、分生抱子、粉抱子等有性生殖:卵抱子、接合抱子、子囊抱子、担抱子2•简述林木病原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以及其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菌物可通过 体细胞的断裂,列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抱子 大多数菌物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完成一个无性繁殖的世代所需的时间短,产生的无性抱 子数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重复多次,在林木病害的传播,蔓延,流行中起重要作 用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三个阶段,质 配,核配,减数分裂菌物的有性抱子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有助于植物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往往成为植物 病害的初侵染源3•简述卵菌门及其代表目主要形态与习性菌丝体无隔,营养体为二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无性繁殖产生游动抱子, 有性生殖产生卵抱子引起根部病害分布广泛,有腐生,兼性寄生4•简述卵菌门中与林木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腐霉属:抱子囊形状变化大,有丝状、瓣状、和球形,成熟后一般不脱落;抱子囊萌 发先产生泡囊,在泡囊内形成游动抱子藏卵器球形、单卵球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瓜果腐霉,引起苗木猝倒病,危害极为严重疫霉属:抱囊梗分化明显,不分枝或假轴式分枝抱子囊球形或倒梨形,顶端有明显的发 芽区域4•简述子囊菌门的形态特征和子囊果类型。

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抱子;有性生殖产 生子囊和子囊抱子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4种:闭 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和子囊盘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和子囊盘5•简述担子菌门的形态特征产生担子和担子抱子;营养菌丝为双核菌丝;次生菌丝产生锁状联合6•简述担子菌门中与林木病害有关的重要属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绣菌:典型的锈菌需顺序经历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产生5种类型的抱子才能完成全 部发育过程这5种抱子分别是性抱子、锈抱子、夏抱子、冬抱子和担抱子普遍存在转 主寄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是典型的纯寄生菌;伞菌:有发达的担子果,如林地的蘑菇、立木和倒木上的木耳、银耳、等大多为腐 生菌类,许多可以引起木材腐朽,少数为植物寄生菌,也有一些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菌 丝发达,具典型的桶状隔膜;多孔菌目子实层初期即裸露子实层体孔状、片状、齿状、珊瑚状,少数为褶状 担子果质地多变,为革质、栓质、木质,少数为肉质一年或多年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 木腐菌子实体中除担子外,往往还间有侧丝、囊状体和刚毛等不孕成分7•什么是无性型菌物有性阶段不明的真菌类群营养体大多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酵母类) 或假菌丝。

以分生抱子进行繁殖或不产生任何抱子分生抱子生于分生抱子梗上(原核生物部分)1•植物病原细菌有哪些重要属各有何特点引起那些病害2•植物细菌性病害有哪些症状特点林木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斑点、溃疡、萎蔫、瘤肿等共同特点是病组织呈水渍状, 在潮湿条件下,从生病部分的伤口、气孔、皮孔等向外溢出细菌粘液木质部小菌属引起 叶灼,韧皮部杆菌属引起黄化和枯萎症状取新鲜病组织切开,在显微镜下可见切口处有 细菌菌液流出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3•植物病原细菌的入侵方式有哪些寄生性较强的种类,还可通过气孔、水孔或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植物4•植物细菌病害的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带菌或发病苗木;病株残体;土壤和肥料;野生寄主其他 作物,杂草传播途径:雨水、灌溉水;昆虫;人类生产活动5•植物菌原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MLO或Phytoplasma无细胞壁,只有单位膜组成的原生质膜包围,在寄主细胞内为 球形或椭圆形,繁殖期可以是丝状或哑铃状螺原体属的菌体为螺旋形2)植原体属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螺原体属则能培养螺原体属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状的菌落3) 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四环素敏感4) 寄生在植物韧皮部的筛管和伴胞细胞内,偶尔也在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中发现。

6•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有何典型特征黄化、丛枝、萎缩和韧皮部坏死丛枝上的叶片常表现失绿、变小、发脆等特征丛 枝上的花有时转变为叶,后期果实往往变形 7•简述植物菌原体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病毒部分)1•林木病毒病害的症状有哪些类型叶片变色;畸形;生长停滞2•林木病毒病害有哪些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宿主动植物传播,如昆虫、螨、线虫、菟丝子、真菌等传播 病毒的昆虫主要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种类,如蚜虫、叶跳蝉3•如何进行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1) 病毒病绝大多数是系统侵染的,但病毒很少进入种子,根尖和梢尖的组织也可能不 带毒发病后一般表现为系统症状无病征出现2)病毒病的症状类型:叶片变色;畸 形;生长停滞3) 病毒病的诊断:症状观察;人工诱发试验4) 病毒种类的确定:病毒的传染方式、寄主范围、血清反应、病毒粒体的形态、核酸 类型、核酸含量、核酸分子量,核酸序列分析,以及其他一些理化特性(失毒温度、稀释 限点、体外保毒期)等4•如何根据林木病毒的发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高等寄生植物,植物寄生线虫,螨类,非侵染性病害部分)1•何谓全寄生,半寄生2•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有哪些类型常见的有桑寄生和菟丝子科.3•植物寄生线虫在寄生性和致病性方面具有哪些特点。

植物线虫都是专性寄生的按寄生的方式,可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类 线虫与其他病原在一起常使病害比单独一种严重得多(复合侵染)4•林木非侵染性病原有哪些1、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 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2、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 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引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空气污染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一、 植物的营养失调: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营养过量如 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块,在连作频繁的保护地栽培等情况下,土壤中大量元素与微 量元素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作物,往往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症状二、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它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三、 植物的药害5•简述林木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和发生特点1、无病症(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出现)2、 田间分布常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大3、 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4、 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1. 典型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

1) 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起到侵入以前的时间2)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组织到建立起寄生关系的时间侵入途径:各种自然孔 口,包括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植物体表的各种伤口;直接侵入病原物接触寄主 以后至侵入组织以前(接触期),是病害防治上的一个关键时期3 )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起至寄主出现病害症状时止的时间潜育期是病 原物与寄主进行剧烈斗争和相互适应的时期影响潜育期的因素: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 的影响很大寄主本身的生理状况4)发病期:症状出现,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有哪些它们与病原物的寄主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各种自然孔口,包括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植物体表的各种伤口;直接侵入 3•决定病害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寄主本身的生理状况•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影响很大4•潜伏侵染与潜育期有什么区别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 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待有利于病菌活动 的条件出现,潜伏的病菌就开始生长和扩展,并使植物发病处在潜伏侵染中的病菌与寄 主没有建立寄生关系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起至寄主出现病害症状时止的时间。

潜育期是病原物 与寄主进行剧烈斗争和相互适应的时期5•什么叫侵染循环它包括那些重要环节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侵染植物,使植物发病后,病原物经历传播、越冬,到下 一个生长季节再次进行新的侵染的过程 侵染循环包含三个基本环节:侵染程序、病原物的传播和越冬6•侵染循环与病程之间是什么关系病程,又称侵染过程,指一次侵染发病的过程,从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 扩展,弓I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对许多真菌 病原物来说,一个病程相应于它们的一个繁殖世代病程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 是病原物与其寄主直接交锋的寄生致病过程侵染循环是指病害发生发展的周年循环,包括病害的活动期(病程在进行的时期)和休 止期(病程进行暂停或病原物与寄主脱离接触的时期)活动期由一次或多次病程继代发生 而组成,在活动期与休止期之间及活动期中各代病程之间由传播这一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 7•为什么说了解侵染循环是科学进行病害防治的基础第四章1. 根据异养型生物寄生性的强弱,可以把它们区分为哪几类它们与植物病害间有什么联 系根据寄生性强弱划分为不同类型:1)活养生物:在自然界它们只从活组织中吸取养分, 并在活组织上完成生活史。

当组织死亡后,寄生物即随之死亡或停止生长如病毒、类菌 原体、锈菌、白粉菌等2)半活养生物:象活养生物一样,侵入活组织并在其中吸取营 养但在组织死后并不随之死亡,可以继续生长发育,营腐生生活如外子囊菌3)死 养生物:寄生物在进入活组织之前先杀死细胞,然后进入并吸取营养,营腐生生活如丝 核菌2.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间的关系有什么规律可循3. 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4. 林木的抗病机制有哪些1、 固有的抗病性:植物中固有的形态结构抗病性:角质层、木栓层、树皮皮层等2、 2、植物中固有的化学抗病性:如酚类物质、生物碱、甲壳质酶、"1, 3葡聚糖酶 等3、 3、诱发的抗病性:1)诱发的结构抗病性:乳突、木质化、离层、木栓化等2)诱 发的化学抗病性:过敏性坏死反应、植保素(phytoalexin)的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4、 耐病和避病第五章 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