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刘贺立而复废原因浅析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51KB
约8页
文档ID:23334901
刘贺立而复废原因浅析_第1页
1/8

第 1 页刘贺立而复废原因浅析摘 要:昌邑王刘贺是西汉历史上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为什么会独受霍光青睐而入承大统,又为何在短短 27天被轻易迅速地废黜,其中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刘贺的失败是自身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和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造成的,但是刘贺自身的所作所为是其被废的表面理由,也是一个重要理由他的“行淫乱” 、 “不孝”等给了霍光废黜他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因此,刘贺的失败也可以说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关键词:昌邑王;刘贺;霍光;嗣立;废黜在西汉初期及中期发生的激烈政局变动中,代王刘恒与昌邑王刘贺,均以诸侯王身份入承大统,由于缺乏皇位法定继承人的权威性,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王国旧臣以维系统治;同时还需精心调整与朝廷重臣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朝廷政治格局的稳定性由于文帝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代臣与汉大臣之间的关系,迅速稳定了其统治,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而昌邑王刘贺,既不能审时度势,也不善约束自身,又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的能力,尽管有文帝即位故事可资参照,亦有众多昌邑臣居中殚精竭智为之筹划,但仅过 27 日,刘贺就以“行淫乱”的罪名被废黜,200 余名昌邑臣以“坐亡之谊,陷王于恶”而被诛杀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

昌邑王刘贺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刘贺的研究,从古到今,学者及史家大多是持漠然态度的,这一点不论是从史书,特别是《汉书》上对刘贺的记载,还是今人对刘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看出目前,对刘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廖伯源的《昌邑王废黜考》 [2],宋超的《汉文帝与代臣——兼论昌邑王刘贺与昌邑臣》 [3](P75-80) ,于全介的《刘贺废黜新考——兼评〈昌邑王废黜考〉 》 [4](P179-181) ,余华兵的《论刘贺立而复废与经明拾芥说》 [5],余全介的《经学与政治——论刘贺立而复废与〈谷梁春秋〉增立博士的关系》等 [6]以上文章大多从霍光专权来研究刘贺,而很少从刘贺自身因素来分析其立而复废的原因而探讨昭帝猝死之后,为什么昌邑王会独受霍光青睐而登临大宝,昌邑王又因何而被轻易、迅速地废黜,尽管今人对刘贺立而复废持漠然态度,探讨刘贺被废的实际情况和原因,但是它对西汉历史的研究很有意义,特别是对昭宣之际复杂的政治形势的研究,对刘贺被拥立和被废黜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汉的历史一、刘贺其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昌邑王刘贺是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

刘髆为武帝宠姬李夫人所生征和三年(前 90) ,外戚卫氏集团因巫蛊之祸被诛灭,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首的外戚李氏集团,伺机而起,大有取卫氏而代之的迹象,因此,刘髆似乎大有被立为太子之势征和三年,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 [1](卷六十六《刘屈氂传》 ) 不料被宦官郭穰告发,引起武帝震怒,“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 [1](卷六十六《刘屈氂传》 ) ,李氏集团彻底覆灭经过这样一番激烈的变故,刘髆已经无望嗣位,且于后元元年(前 88)去世其第 2 页子刘贺继承王位,不过是众多刘氏诸侯王中的一员 元平元年(前 74) ,21 岁的昭帝突然去世,因无嗣子,帝位空悬在这种情况下,迎立外藩入继大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在西汉已有先例可循, “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 [1](卷四《文帝纪》 )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硃虚侯刘章等诛灭吕氏废少帝,刘邦儿孙中年纪最长的代王即位,是为文帝,齐王虽在诛吕一役中立有大功,也不能与争。

在距代王刘恒以诸侯王身份入主朝廷一百多年后,长安城中再次上演了诸侯王入承大统一幕,主角就是昌邑王刘贺然而,刘贺“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及哀王女四人各赐汤沐邑千户” [1](卷六十三《昌邑王传》 ) 刘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在霍光的拥护下登上皇位,却在短短 27 天后即被废黜刘贺立而复废的原因, 《汉书》并没有给出客观而全面的解释,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被拥立和被废黜不能仅仅从他个人的品性上去追究原因,我们应该具体而客观地进行分析,而不是盲从信任班固的记载这一政治变动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外多方面的原因二、刘贺嗣立原因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汉昭帝之外,卫太子、齐王、昌邑哀王三人早死,燕王谋反伏诛,只有广陵王尚在 “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其时,武帝之孙更有燕王刘旦之子建然而,霍光却选中了昌邑王刘贺,这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大将军霍光力排“咸持广陵王”的群臣之意表面上的理由是“王本失道,先帝所不用”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广陵王“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1](卷六十三《广陵王传》 ) 但真正原因,在于此时广陵王正值壮年,一旦入主长安,霍光无法继续维持独揽大权的局面,这当然是霍光不能容忍出现的情况霍光还另有考虑,迎立广陵王将把上官皇后推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广陵王是汉昭帝的兄长,按照儒家礼法“为人后者为之子” [7](成公《成公十五年》 ) 他继位后却变成了汉昭帝和上官皇后的后人当是时,上官皇后还不到 18 岁而且,如果广陵王将来不承认上官皇后为太后,另尊立本身母亲,虽然不合乎儒家礼法,他却至少可以说是有前例可循的,因为当年汉文帝以汉惠帝兄嗣位,他尊立的太后,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这对霍光而言明显不是一个有利的选择或许是揣摸到霍光的心理,或许是出于霍光的授意,此时有郎官上书朝廷,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此言正合霍光心意,一举将其迁为九江太守,汉朝一般是以郎官补县令,政绩好的话,经过几次迁转,才能做到郡太守这个郎官因为一句话合了霍光的意,就超迁为太守,在西汉类似的例子是很少的可见霍光赏罚由心,不讲规矩,也可见霍光权势之大。

由于齐王没有子嗣,卫太子儿子已死,燕王谋反,子嗣不能选立,所以选立昌邑哀王的子嗣昌邑王刘贺是自然的事霍光“即日承皇太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三、从刘贺自身看被废原因(一)刘贺“不孝”“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服斩缞,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第 3 页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余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为书曰:‘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官、桂宫,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

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盐太官不敢具,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独夜设九宾温室,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这段奏章对刘贺的指控是说他“不孝”:穿着丧服却一点没有悲哀的样子;守丧不能吃肉,他却私自买鸡和猪来吃;守丧不能有性生活,他却在路上采女随行,后来竟与汉昭帝宫人淫乱等等,最后归结罪状说:“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 《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 ,繇不孝出之,绝之于天下也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可见这是废他的主要罪状在历史上, “不孝”是权臣废皇帝最爱用的理由,比如董卓废少帝,就借何太后的名义说他不孝, “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 [8](卷七十二《董卓传》 ) , “寻又杀王及何太后” [9](卷六《董卓传》 ) 。

在曹魏时, “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 [9](卷四《齐王纪》 ) ,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泬滋甚,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遣芳归籓于齐,以避皇位 ”[9](卷四《齐王纪》 ) 后司马文弑帝曹髦,借太后之口曰:“夫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夫人有子不孝,尚告治之,此兒岂复成人主邪?” [9](卷四《高贵乡公纪》 ) 东晋王敦要废皇帝,也同样先宣传说他当太子时不孝,还拉出一个当年东宫官员作证封建帝王世袭帝位, “不孝”是“十恶”之一对皇室来说,如果不孝,那就是自弃于皇室,根本就没有继位的理由二)主观上不善保养,不能正确的分析敌我形势主观上不善保养,主要是指刘贺在政治上能力有限,对形势把握不准,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早在刘贺被征立时,昌邑中尉王吉就告诫刘贺曰:“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1](卷七十二《王吉传》 ) 然而刘贺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将“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昌邑相安乐迁长安卫尉” [1](卷七十六《张敞传》 ) ,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以昌邑群臣取代朝臣。

同时,太仆丞张敞也上书谏曰:“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1](卷七十六《张敞传》 )然而,刘贺还是没听从刘贺的举动旨在以昌邑群臣取代朝臣,当年汉文帝以藩王入主未央宫时,即拜代国旧臣“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1](卷四《文帝纪》 ) 刘贺效仿文帝的举动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霍光的高度警觉,促使霍光没等到 30 天就采取措施捕杀昌邑群臣,废黜刘贺第 4 页刘贺在朝中重用昌邑旧臣,与汉朝臣周旋,没有听从王吉、张敞等人的建议把大权交给霍光不但如此,刘贺甚至计划阴谋铲除霍光昌邑旧臣在被屠杀前高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卷六十八《霍光传》 ) 另有记载曰,刘贺“变易节上黄旄以赤” [1](卷六十八《霍光传》) 节信是皇帝授权传令的信物、凭证,汉朝节信本来是纯赤的,汉武帝时卫太子作乱,因卫太子手中执有节信,武帝把节信上的旄改成黄色,使卫太子手中执有的节信失效刘贺也变易节信,可能也是从官建议下为削夺霍氏权柄作的准备这说明他们有计划要铲除霍光,但没有及时坚决执行,贻误时机,导致悲剧收场三)文帝成功与刘贺失败代王刘恒与昌邑王刘贺,均以诸侯王身份入承大统,但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文帝迅速稳定了其统治,为开启“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而昌邑王刘贺仅过 27 日,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黜。

在文帝成功与昌邑王刘贺败亡的背后,都有代臣与昌邑臣的影子,而两人不同的性格、作风导致了不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