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及矫正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91KB
约7页
文档ID:540679067
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及矫正_第1页
1/7

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及矫正 [摘要]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两个偏向,一是只重“悟道〞忘记“学文〞,二是只重“学文〞,放弃“悟道〞,这是阅读教学效益低下的基本原因文道兼得,形式内容兼顾,才能走出误区,提高教学效益因文悟道〞,“缘道学文〞是我国历代语文教学的根本思想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文〞即语言形式逐渐开展演进,“道〞的内涵与外延更是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这种根本思想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直至今日仍具有普遍意义然而,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文〞、与“道〞关系的问题上,却普遍存在着两个偏向,致使阅读教学始终未能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只有克服这两个偏向,阅读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提高教学效益偏向之一:得“道〞而忘“文〞以“道〞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止步于所获取的“道〞的准确、全面、深刻,而无视对“文〞的探究和学习,这是偏向之一虽然这种偏向已经引起理论上的注意,并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还依然严重存在下列一个教学片断很有代表性:师: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呢?请同学们看看这座桥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点。

〔播放赵州桥录像片断,生述赵州桥特点,略〕师:课文第2段具体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引读第2自然段〕师:哪些词句写出了桥的雄伟和坚固呢?〔生读,师巡视〕师:让我们先观赏赵州桥的雄伟气势吧!〔打出桥面抽拉片,师抽动车马行人过桥的长片,生述哪些词句写出桥的雄伟,略〕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桥的坚固呢?〔生述略〕生质疑:桥下没有桥墩子,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怎么会牢固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老师做个实验〔师在两长方体立柱上平放一马粪纸板,上压重物,纸板下凹又把那马粪纸板弯成拱形;两端分别撑在立柱底部上压重物数块,不见纸板下凹〕生甲: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拱形桥上面压的分量可以超过平面桥生乙:古代劳动人民设计这种拱形桥真不简单师:是啊,赵州桥设计成这种拱形桥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叫做——生:创举师:小桥洞有什么用处呢?请读有关词句〔打出赵州桥泄洪图投影〕生甲:发大水的时候,河水可以从小桥洞流过,对桥身冲击就小多了,而且可以节省石料生乙:李春真聪慧师:他是石匠,是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这是?赵州桥》第2自然段教学的全过程,其优点显而易见:教学思路明晰,教法灵活多样,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沛体现等等。

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什么呢?学生分明地知道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优点,深刻理解了这样设计的科学依据,充沛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不错,学生的确学到不少关于赵州桥的知识,并接受了一次形象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然而,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目的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事的〞但是,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学到语文知识了吗?词句、朗读得到足够的训练了吗?没有则,我们将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习掌握这一本事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学片断几年前就作为成功的教例见诸某教学期刊,不久前经过他人的一番改造又在另一刊物上粉墨登场,可见,这种满足于“道〞的获取,忽略“文〞的学习的偏向是何等根深蒂固!与此相关的是十分盛行的披文入情说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披文以入情〞是就文学鉴赏而言的,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因而,“披文以入情〞对阅读教学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必不可少,但这绝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以为披文入情就船到码头,大功告成,是对刘勰理论的误解,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误解所以产生把“道〞的获取作为唯一目的的偏向,有深刻的原因:〔1〕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

我国历代的语文教学,学文与读经,读史混为一体,而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虽然主张“因文悟道〞、“缘道学文〞,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道〞始终是着眼点和落脚点,这与历代士子求学是为了求官,要为帝王和圣贤立言有关1903年语文就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教学中别离出来,而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专职的,但传统的影响却绵延至今〔2〕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含糊独力设科,就赋予语文学科与传统的混合学科截然不同的本质属性——工具性,虽然这早已写进大纲,但并未被所有人所认识,时下,有人以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为由,对“工具性〞大加鞭挞,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更何况对学科性质即使有了正确的认识,要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也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3〕现行阅读教学理论的缺陷在阅读实践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通过阅读,学习百科知识,磨砺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智力的开展;二是语文阅读,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阅读,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事在语文教学中,两种阅读都需要,课外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而课内那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然而,现行的阅读教学理论却笼统地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忽视语文阅读的个性,把一切阅读都视为文章阅读有了这种理论作为依据,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满足于对“道〞的获取,就理所当然〔4〕对教材的作用不足应有的认识语文学科性质赋予语文教材“例子〞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负载的内容,即认识社会生活,学习百科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根底上,更要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就会把读“文〞仅仅看作取“道〞的途径,过河拆桥,得“道〞而忘“文〞偏向之二:学“文〞而弃“道〞与此相反,有人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理解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偏向,表现在:〔1〕不足对课文语言的充沛感受体悟,理性介入太快如,中年级课文?雨中》,文字优美,情味浓郁,风格清新,是一篇借以学习语言,陶冶学生性情的好教材可是,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有位老师只是让学生读一遍,马上抽象出总分的构段办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办法写一段话〔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各自为政,进行训练如,教?爬天都峰》,有位老师就进行了下列的训练:①出示课题后,集中教生字、新词,并默写。

②教第1段,学习用“四素〞法写一篇文章的开头③教第2段,学用“天都峰真奇妙〞的句式说话④教3、4段,用“人称在前,人物说的话在后〞的方式写话⑤用“一会儿……一会儿〞、“终于〞、“居然〞造句⑥用“像〞写一个比喻句⑦仿照“乐呵呵〞的词式写词语⑧学习分号的用法,给一段话加标点……不错,这两个教例都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尤其重视了语言学习的归宿——语言运用的训练,但是,这样教学显然存在很大的失误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学习语言并非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的熏陶从语文素质的构成系统来看,语文素质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操作技巧,还应是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单纯进行语言训练,而无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失偏颇对于这一点,人们已逐渐形成共识,本文不再赘述就学习课文语言而言,这样教学是否有效呢?我们认为,也未必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因为:其一,切断了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掌握书面语言一般需要经历感受、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感受理解是学习语言的根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一工具独特之处就在于,载体和负载物不可别离,离开对课文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就无法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优劣。

内化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是构筑语言能力大厦的建筑材料而上述教法甚至完全无视了语言材料的积累,更不用说吸收内化切断语言学习必须经历感受、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让理性过快介入,或把课文肢解成为“零部件〞,让学生对形式或“零部件〞进行机械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运用练习,其所得只是死的,不足鲜活的生命力的东西,难以形成语言能力其二,无视了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中介作用对课文语言的记忆是内化语言的根底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一旦被课文叙述的丰盛细腻的情感所打动,则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当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时,当完整的血肉饱满、情文并茂的课文只剩下支离破碎、韵味全无的“零部件〞时,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其三,违背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在语境中学习语言事半功倍,这是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书面语言的学习而有,一篇篇文章中的情节、人物、思想、情感以及百科知识就是最正确的语境。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凭借一篇篇课文,而不能单靠翻阅一本本字词典的缘故而上述的教法,那么把一个个词语、句式等语言形式从内容中剥离出来,孤立地训练一番离开语境学语言,必然事倍功半文道兼顾,相得益彰“文〞与“道〞互相依存,“悟道〞与“学文〞相辅相成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摆正“悟道〞与“学文〞的关系,才能改变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1.因文悟道,力戒到此为止学习课文时,不能单纯围绕思想内容兜圈子,止步于对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阐幽发微,而应当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具体做法是,①初读阶段,侧重认读感知训练主要训练内容有:学会生字新词,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读几遍课文,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初步了解课文概貌②精读阶段,侧重揣摩品味训练语言品味从揣摩书面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的这方面入手研读课文而领悟这一点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因而,品味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的同时,也深化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③稳固阶段,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并以读写结合为重点,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叙述办法、修辞伎俩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迁移运用不独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可以在学生理解的根底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以便使理解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稳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④教学全程,重视语言材料内化训练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文章读之极熟,那么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感知、品味、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缘道学文,力避急功近利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有位老师教?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1〕音乐激情先播放音乐电视?七子之歌·澳门》,随后以“七子〞是什么意思为楔子,简要介绍台湾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抗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