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7页
文档ID:514291076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_第1页
1/7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ﻫ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ﻫ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ﻫ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ﻫ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 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     )实验法和( )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 )和 (        )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 ,另一种是 (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  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   ),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C)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ﻫ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3.规定性角色 答:ﻫ第三章 自我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 物-我分化 ) 、( 人-我分化)和有关( 自我的词 )的掌握ﻫ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C )。

  A.理想自我    B.实际自我    C.心理自我      D.应该自我ﻫ3.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4.什么是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见教材)P61-63第四章 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ﻫ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 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 行动产生的环境)2.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与(    ) 3.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  ) 、 (  ) 与(      ) 三种 4.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自我、(  )自我和(    ) 自我 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冲突和(   )冲突 3.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C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4.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 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C ) A.运气   B.任务难度     C.能力      D.努力ﻫ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C )ﻫ  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C )ﻫ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ﻫ7.“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D )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ﻫ1.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2.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P74-752.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ﻫ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ﻫ(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ﻫ3.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什么?ﻫ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第五章 社会态度1.态度是由( 认知)、( 情感)和( 行为)三种成分构成ﻫ2.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 服从)、( 认同)和( 内化)三个阶段ﻫ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 改变行为)和( 增加新的认知)。

ﻫ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 B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ﻫ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D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    B.潜意识区      C.拒绝区      D.不明朗区ﻫ6.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D)提出的ﻫ A.海德 (Heder)  B.凯尔曼(Kelman) C.谢里夫(Sherif )  D.费斯廷格(Festinger)  ﻫ7.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8.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ﻫ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 1957年提出来的ﻫ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  (3)增加新认知第六章  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 直接性)和( 情感性)三个特点。

ﻫ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 信息)、沟通( 思想)和交流( 情感)的过程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 接近)、( 相似)和( 互补)ﻫ4.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 亲密)、( 激情)与( 承诺)三种成分5.爱情三角理论由( C )提出的 A.伯克威茨(Berkwitz)   B.李(Lee)    C.斯腾伯格(Sternberg)  D.鲁宾(Rubin)6.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第七章  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ﻫ2.应用分析题ﻫ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ﻫﻫ答题要点:ﻫ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ﻫ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第八章  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ﻫ2.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 )、( 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应用分析题ﻫ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如下案例产生的原因一名15岁的美国中学生震惊了校园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今天却拿着左轮手枪从厕所走出来,一路走,一路打,还面带笑容迄今已有2人死亡,13人受伤ﻫ自称和少年枪手最要好的男生说:“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他曾听这孩子讲要枪杀人的事,但认为那是“说着玩儿的”,并未报告校方ﻫ枪手的另一位朋友说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他会这样”总统布什获悉深表哀痛ﻫ答题思路:ﻫ此中学生的行为属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相关的理论解释有:(1)挫折-攻击理论--——“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该中学生由于受到挫折引发了攻击行为 (2)社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