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各县基本情况及经验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27页
文档ID:35631581
各县基本情况及经验_第1页
1/27

各各县县基本情况及基本情况及经验经验根据国家农发办通知精神,我省认真组织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调研,此次调研共抽取了四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县市,其中应县、襄汾、永济为平川县市,寿阳是唯一的一个丘陵山区县,各县市根据本地的立地条件的不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按照现有投资标准、每亩 1200 元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实际需要的投资标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和认真细致的调研此次调研工作,共涉及 8 个乡镇, 28 个自然村,四个县的项目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细致测算应县建设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为 1450 元,永济市建设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为 1365 万元,襄汾县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为 1350 元,寿阳县建设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为 1500 元一、一、应县应县一、基本情况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市东,大同盆地南端,东邻浑源,西接山阴,北与怀仁相连,南以翠微山繁峙、代县而分,地理位置在东经 112°58'~113°28',北纬 39°20'~39°42'之间,全县总面积 1708km2,其中山区 588km2,黄土丘陵区 163km2,平川区 957km2我县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地形为倾斜堆积平原地貌特征,总的地形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地处晋北,属季风型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寒冷、气温变幅大为其特点,据应县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6.7℃,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最低出现在 1 月,日温差可达 17.1℃,年温差高达 74.1℃,积温为 3487.4℃;全年无霜期 120—130 天5—9 月日照时数为 1297.6 小时,5—6 月两月最长,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20%,年辐射量为 141.1/cm2,基本上满足玉米、小麦、土豆和蔬菜等作物需要多年蒸发量为 1918.6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380mm,主要集中在 6—9 月,占全年降雨量为 75%,干旱指数达 5土壤最大冻土层厚 1.1m,最大风力 7 级,主要灾害依次为干旱、霜冻、冰雹、干热风等我县地下水补给主要为降雨入渗补给,上游侧渗补给和产生的地表洪水入渗补给等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流冲洪积砂卵石,粗中细砂及亚砂土含水层埋藏深度在 2—100m,厚度 7—60m,单井出水量 3—45L/S 地下化学类型主要重碳酸盐型,硫酸重碳酸型,硫酸氯化物型,氯化物硫酸型矿化度大部分在 0.5—5g/L之间 PH 值为 7—9.5 之间应县是山西省 23 个粮食大县之一,也是山西省的玉米基地县之一,农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需要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更加需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县来加强全县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应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现状、分布、数量,主要不足和制约因素1、项目背景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是耕地资源中的优势资源,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据统计,2008 年我县现有耕地面积 103 万亩,其中中低产田 79.4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77%,有中产田 36.1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35%,有低产田 43.3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42%其于的 23.6 万亩为高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应县五大峪口下游和平川区已建成的节水示范园区内近几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耕地数量锐减另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大,障碍因素多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水平平均低于 200kg/亩长期以来,中低产田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基础设施差,干旱缺水、养分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产能力低下。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相对分散经营,农田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旱涝灾害频繁(其中以旱灾为主),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干扰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三是耕地用养失调,农田养分状况不平衡由于耕地产出量高,负荷过重,养分投入不足,造成农田养分失衡,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四是农业自身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高产农田和保护地化肥纯用量每亩达 100-200 公斤,使耕层盐分明显上升,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农药每亩用量达 1-2 公斤之多,农产品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面对人增地减、耕地质量状况日益恶化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要想不断提高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保障粮食安全,只有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意义重大,势在必行2、主要不足和制约因素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朔州市东,大同盆地南端,属季风型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寒冷、气温变幅大为其特点多年蒸发量为 1918.6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380mm,主要集中在 7—9 月,占全年降雨量为 75%,干旱指数达 5土壤最大冻土层厚 1.1m,最大风力 7 级,主要灾害依次为干旱、霜冻、冰雹、干热风等。

目前,全县有 79.4 多万亩土地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其基础地位;其次,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需要依靠农业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广优良品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综上所述,我县多年的开发改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土地平整度都不够,实际规模也都不大,不能够达到集中连片; 再加上“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水资源保证率不高,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其结果是直接影响到了水位的下降,导致部分河水断流,加之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部分地区地表水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农田灌溉农民是耕地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由于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信息闭塞,种田的投入和收益基本持平,又缺乏对高标准农田的正确认识,部分农民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性不是很高国家虽每年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但多数农民认为外出务工比在黄土里刨钱来钱快,致使现在农村出现了老弱病残在家留守务农,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现象,认为农业的效益比较低,所以对土地的投入也少,精力不能全部放到农田建设上来。

三、典型项目区调查望岩片是应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08 年项目区,项目区位于我县西南部、涉及下马峪、杏宅两个乡,东安峪、小宅河、望岩、大西头四个村庄,治理面积 1.41 万亩项目区地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属洪积倾斜平原地貌特征,总的地形是南高北低,坡度大致在 1/600~1/1000 之间,地形平坦土壤容重 1.2g/cm3左右,田间最大持水率为 35%上下,土壤酸碱度 7—8.5,有机质较为丰富,改善生产条件后,可成为粮食主产区本项目区灌溉水源为地下水,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单井出水量 5—30L/S含水层埋深 4-8m,厚度 8-30m 左右,易于开采,地下水类型为硫酸重碳酸型,矿化度 0.5-1.5g/L 之间,PH 值 7-8.5,适用于农田灌溉项目区共有 5397 人,1439 户其中有劳力 2117 个,耕地面积 2.2 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为 2.2 万亩作物种植以玉米、土豆、谷物、蔬菜等为主,粮食总产为 6701t,单产平均为304kg/亩,农业总收入 3952 万元,农民所得总额为 2371 万元,人均纯收入 2506 元,项目区比全县人均纯收入低 384 元科技服务有乡镇的农技推广站,每个村又配备一名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进行。

本次调查从有代表性的区域抽出调查面积 1.0 万亩(其中 0.7 万亩土壤需要改良)在工程建设前,项目区内现有机井 32 眼,其中完好井 30 眼,报废井 2 眼,原有高压线路5km,低压线路 11km,变压器 4 台 320 KVA现有防渗渠道5km,田间道路 26.58km,农田防护林网 1.1 万株四、应县近几年的建设经验在整个山西北部缺水的情况下,应县是相对的富水区,境内有 4 条河流,5 大峪口,3 座水库,76 条古河道分布全县,水资源总量 1.5 亿 m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应县成为山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县、粮食大县、玉米基地县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发展,使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田,促进了单元化的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所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一班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县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是:由于应县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所以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作为全县实施农业项目资金整合的牵头项目,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框架,整合农口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形成合力,促进项目上档升级。

在项目审批后,应县严格执行项目工程的招标制、公示制、监理制和财务报帐制成立工程项目部,进行项目工程的组织协调、进度安排、工队管理、技术指导和财务报帐工作县农发办成立的工程督察组,对工程质量、项目实施、合同履行和单项验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达标,力争创优在加强项目建设的同时,应县还加大项目的管护力度,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原则,对项目的管护工作实行三级管护的建后管理办法,具体一是工队管护,即在招标时实行渠、林、路整体招标,工程建设随同国家验收前的维修、管护一包到底;二是产权人管护,对井、机、电的投资大户实行产权一步到位,明晰产权,谁拥有谁受益,谁拥有谁管护;三是由项目村成立管护组织,并制定出相应的管护办法进行管护今年,应县要在总结三级管护办法的基础上,将形同虚设的项目村管护引深到成立农民管护协会,使所有管护者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责、权、利相结合,加大工程管护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管护体制,发挥项目工程的长久效益为了解决农民自筹资金难的问题,应县的办法是项目区中标当中,以大户牵头的自筹资金投入主体要全部落实,项目区中标后,投资大户与农发办随即签定自筹资金承诺书和工程实施办法,实行以渠、林、路为主的公益工程的农民自筹以投工投劳为主,以井、机、电为主的受益工程的农民自筹实行大户投资,工程由大户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作为投资主体的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项目区招标后,经过对项目区土壤的检验,根据土壤的特性,选择代表性强的几千亩面积,进行示范推广由于应县的耕地大部分为盐碱地,所以实行科学施肥与土壤改良相结合,改土与治碱相结合,有机肥施用与无机肥施用相结合,科技示范与科技试验相结合,科技引导与培训指导相结合,使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逐步迈上了新台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对全县的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优势农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农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项目区的水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稳定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精神文明也获得了提高,缩小了城乡差别几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坚持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路子,创“国家、集体、个人三级办开发”的投入机制,努力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开发规模化、灌溉节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高效一流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五、工作研讨及建议(一)立(一)立项项条件和立条件和立项项方法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要围绕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综合考虑重点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中低产田面积集中连片且数量大、具有较强区域代表性和示范推广前景广阔、能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整体示范效果和规模效益,并且是粮食增产潜力大、产业优势明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