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础教育市场化探究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5页
文档ID:204199237
基础教育市场化探究_第1页
1/5

基础教育市场化探究本文作者:陈秋苹 单位:扬州大学基础教育市场化政策回溯仁体制改革”的政策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教育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文件,AH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基础教育改革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 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 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可见,当时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经 济体制相配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要 求的教育体制其中国家和社会把义务教育的经费“包”起来 是主要措施1986年,《义务教育法》岀台,保证适龄儿童 入学、制止学生辍学是主要任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是落实《义务教育法》「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 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此,教育体制改革 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 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逐步建 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 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 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 强管理的方针”。

这些政策突岀强调「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 的根本措施”;“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 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 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 经费的体制”;“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o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在“深化教 育改革的任务和政策措施”中指出「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 —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 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 “公办民助”等形式至此,“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办学体 制改革形式出现于正式文件中《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 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对落实小学毕业生 “免试就近升入初中”有困难的一些大中城市,经省级教育行 政部门或地(市)政府严格审批,只允许少数义务教育阶段 公办学校(含完中初中部,下同)招收^择校生”,接收“择校生”的经费收入为国家所有这样,“择校生”及其接收学校主 体、收入归口有了明确的界定。

次年,政策又开始调整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 若干原则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 生”和变相“择校生”,应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对一步到位实在 有困难的也须尽快限期到位社会上有择校需求的,各地应 向民办学校引导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 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 指出J在办学体制改革试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 的倾向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将好的或比较好的学校转变为 “民办公助”,在义务教育阶段高收费;依托办学水平较高的 公办学校办“校中校”“、校中民办班”或“一校两制”;一些试验 学校仍在较大范围招生并进行选拔性的文化课考试;一些学 校乱收费、乱集资,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各地仍然存在着不 少薄弱学校,群众很不满意,也助长了择校行为”2012年,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下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 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以噤止帖坑班”等乱收费现象”教 育部表示,将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 收费现象得到缓解"o2012年3月育部召开直属机关20伐 年反腐倡廉任务分工会,会议强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择 校热”、改制校“公办咻制收取民办”费用、各种乱办班和中 小学补课收费,以及高校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和学术诚信等问题,教育部将展开综合治理。

在上述政策出台与调整的过程中,以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失序状 况,政策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2“•名校办民校”和“转制学校啲政策实践在“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策导向下涌现出“学校的象征性市场化运作化 公立学校局部运作市场化花一校两制代 转制学校化 股份制学校”、“教育中介组织”、“教育券”等多种咻制改革”形式⑴其中「名校办民校”和“转制学校”是影响 声望多来自于公办重点中学和区域内的重点小学调查发 现,江苏地区初中学段的“民办学校”多来自于从重点中学脱最大的两种形式名校办民校”的前提是“名校”资源,"名校”钩的“初中部”,其政策背景是防止“热点高中办初中”和“创国 家级示范高中必须要求是独立高中(江苏省)”的决策判断,[2]在四星级高中申报时,初中部一定要分离出来北京从 4996年开始就要求初高中分离,但人大附中等六所学校提出开展教学实验,探索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因此,初高中迟 迟没有分离:这6所学校成为北京小升初混乱的源头畀名 校办民校”成为相关各方最佳的选择:从政府部门来说,这是 “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的举措;从名校方面来说,有了择校和 收费的许可,学校有一定的经济收益。

相当多编制在“名校 的副校长兼任^民校”校长,这些校长除了保留公办学校所有 ,民办学校”的学费nr:的待遇,还有民办学校一份收入同时“ 快速增长,而且标准不统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