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杜甫与诸葛亮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6KB
约2页
文档ID:564764820
杜甫与诸葛亮_第1页
1/2

——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 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 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 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 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 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 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 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年)的 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 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 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 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 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 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 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 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 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 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 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 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 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 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 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 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 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 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 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 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 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 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 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 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 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 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 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 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 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 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 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 急切。

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 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 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 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 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 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 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 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 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 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 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 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 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 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 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

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 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 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 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 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 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 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 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 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