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90 后大学生着装心理及行为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他们对着装有着自己理解与诠释,本文从90 后大学生心理变化和生活方式特点的角度分析了90 后大学生特有的着装心理特征,对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关键词 :大学生、服装、个性、心理服装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鲜明的个性、 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其着装总是折射出青春包裹下的美丽心灵他们标新立异,追逐时尚, 勇于冒险,正成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一支生力军一、当代大学生的着装心理:1.1 满足大学生自身修饰的基本功能现在大学生都是80-90后,一般大学生年龄在19-25之间, 都是极其最求时尚的一代,而服装又是生活中表现自己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服装的作用毋容置疑,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同样可以说“衣如其人”,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服装是对外界的一种表达,从着装能体现一个人气质,对他人的第一感觉来自直观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从打扮上体现出来的1.2 表达个性,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而步入大学时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个性基本形成,兴趣更加广泛,自我意识基本成熟,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生事物快,更新观念强,是当代流行信息的接受者。
大学生对着装打扮往往保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希望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二是渴望社会对其特殊性的认可,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特别是电影,电视,时装,报纸和杂志,对大学生的服装选择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每年的服装流行发布,最快接受的就是这一个群体,他们从不感到疲惫,总是不断追求 就拿上段时间一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 ,情节极其贴近现在的大学生生活,里面男女主角的服饰和配饰曾在校园里掀起不小的热潮,大家争相效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一直都是时代的弄潮儿当然他们对外国流行时装也十分敏感,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不可能购买价格昂贵的的进口时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会进行模仿,但是他们不一定善于模仿,也可能不明究理,现一种十分笨拙的简单仿造,如果在商场看到类似的仿造品,尽管不够完美,他们也是乐意掏钱购买1.3 .通过着装调整,增强人际吸引力和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习惯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来推测他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态度等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更渴望通过着装美来吸引异性或同性,增加自己的魅力调查也表明, 着装美的吸引力和人的魅力性之间有着强的相关关系。
举个例子, 两个由人介绍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女,衣着服饰或许会影响双方的交往进程当一方为保守着装,而另一方为时髦打扮时,双方可能会意识到他们之间在生活态度上的分歧,从而会影响他们的进一步交往有的大学生则是经过自己的着装搭配,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增加了自身的信心,并喜欢通过不同的穿衣风格获得大家的赞扬二、当代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心理消费心理 ,是指消费者在社会总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使他们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饮食方面,而是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对服装消费的需求尤为突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日益增大其服装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 追求时尚,品牌意识浓厚大学生处在信息轰炸的前沿阵地,他们每时每刻都深受各类信息的影响,这也使他们的消观念发生着改变:大多数大学生都形成了追求时尚的心理,具有浓厚的品牌意识,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
在服装消费方面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代表如今,在各高校的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穿着各类高档品牌服装的同学,也许款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服装都出自名门,如大家熟知的耐克、阿迪达斯、美特斯邦威、李维斯等等2.2 攀比心理,喜欢从众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不管是在学习、生活或是其他方面都难免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对于服装的品牌、款式、功能、颜色等,他们会相互评价,甚至相互炫耀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审美、认知方面具有共通性,并且大学生普遍具有模仿和依从心理特性,因此他们往往容易被同化,从而表现出从众的心理特点2.3 崇尚个性,品牌忠诚度不高如今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注重个性的发展,而服装作为一个人性格、心理的外在表现,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购服装时,会将自己的个性因素考虑进去,针对自己的个性选择服装个性温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会选择那些款式大众化、颜色偏暗的服装;而对于个性张扬的同学来说,也许“奇装异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所以说,他们忠诚的是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某一固定品牌,在作出购买行为时他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品牌,而是钟爱于那些符合他们个性的服装。
三、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分析2010 年浙江理工大学对杭州7 所主要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关于服装消费态度的调查,随机发放问卷800 份, 回收 656 份, 回收率 82% , 有效问卷541 份, 有效率为82. 5% 根据调查的样本统计,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为:理工类占 54%, 文经及艺术类占46% 3.1 服装购买能力的调查从逛街的频率:每月4 次的占 8% ,每月 2 次的占 23% ,每月 1 次的占 41% ,两个月以上的占 28% 3.2 服装购买情况的调查分析购买服装时选择款式美观占23% ,价格合理占40% ,质量好占30% ,品牌占 7% ,产地占 0% 选择休闲装的占67%, 职业装占7%, 流行时尚占21% 、个性前卫也占5% 3.3 服装消费心理的调查分析对潮流的看法中,5%人选择追随潮流,7% 人选择标新立异,81% 人选择适合自己,7% 人选择无所谓 购物最关注质量保证的占38% , 款式新颖的占44% , 价格便宜的占12% ,购物环境的占5% ,交通便捷的占1%在购物时环境对购物心情的影响:选择好环境促进购买的占 45% ,没有影响的占21% ,不好的环境影响购买服装的占34% 。
3.4 服装消费的穿着心理分析注重日常衣着打扮的占13% ,根据场合而定占41% ,看心情而定占16% ,随意的占30% 10% 的人很注重根据场合来穿着衣物, 很随意的占到24% ,根据场合的情况而定的占66% 有 40% 的人觉得服装能显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或是地位,觉得不能的占11% ,不一定能显示的占49% 其中,大学生在消费中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穿着好看的衣服有9%的人会选择去买同样的衣服,不一定买的占 54% ,不会去买的占到37% 在购买衣服时,自己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朋友说不适合你自己时,有25% 的人因为喜欢还是会买下,而可能不会买的占39% ,再去看别的衣服的占 36% 3.5 大学生服装购买行为选择服装的因素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服装的舒适性和款式其次是做工、价格和面料,不太重要的是服装的品牌和产地62.3 %大学生认为夏季服装合适的价格是70~ 150 元的,但 53.3 %的大学生所购买的服装是却是低于70 元的购买服装的信息源最重要的途径是逛服装店、朋友的介绍、网络和看别人的穿着,看服装杂志的广告和电视直销比较少另外,朋友、 父母、营业员、 形象代言人、别人穿着和周围人对大学生购买服装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服装,选择自己决定占59% ,参考同行者意见占35% ,参考营业员意见占 5% ,其他顾客意见占1% 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着装打扮观念意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自我感觉以及客观角度上的社会评判,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的着装心理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主流审美情趣的要求;另一方面遵循社会美学欣赏的主流,并且进而享受服饰外在美和自身内心对于着装的真实喜好4.1衣着得体,赢得尊重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其身份、地位、阅历、 品质不无关联,衣冠服饰可以彰显人的个性、涵养及心理 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独特的思维视觉然而缤纷多彩的服装点缀美丽校园的同时, 也夹杂了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画面:在夏天的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穿着各式各样的拖鞋,有的人甚至堂而皇之地穿着拖鞋走进教室、图书馆、 会场 大学里张扬个性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过度自由散漫实在有违大学生行为规范和着装礼仪,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成为校园风景的败笔神圣的课堂、 庄重的会场、宁静的图书馆岂容不雅行为仪表干扰?故而同学们在强调自我、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应考虑公众环境,尊重他人的感受,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4.2 理智消费,节省成本《弟子规》 中有言: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可见服装不在于华丽,穿对就好;符合身份,符合礼仪,得体大方为佳大学生的衣着应以得体、实用、经济为原则,注意衣着与环境、场合、身份、气质、个性等因素相匹配,不要盲目追求名牌,满足虚荣,而是根据需要和经济支付能力选购可以满足需求且性价比高的服饰具体说休闲服、 运动装比较适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穿这类衣服进办公室,教室, 外出游玩都比较方便适宜除特别规定必须穿特定服装外,休闲运动装是不会引起争议的但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严肃的场合还是提倡穿正装, 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及内涵修养另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要按有关规定着装, 如实验室中一定要穿着简单,穿特定的试验服装;宿舍中可以随意一点,但也要注意环境影响4.3健康向上,迎接未来作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途径培养、塑造自身形象,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加强内在形象的培养和锻炼,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在校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外,还应当大量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 豁达、热情、 开放的心理。
适当注意外在形象,举止自然潇洒、稳重大方, 谈吐自然得体、 文雅风趣, 待人真诚热情、 宽容大度, 遇事沉着冷静、 自信果敢,再辅之以适度的修饰,那么风度和魅力将自然在大学生朋友们身上流露参考文献: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第 27 卷, 第 4 期, 2010 年 7 月期刊《杭州大学生服装消费态度调查与分析》《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第 15 期《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