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救治与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干预组增加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肢体麻木、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与干预组总复率分别为85.29%、1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71%、7.3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总复率明显偏高,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0.05)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首次复律、再次复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护理干预;阵发性;心动过速;效果观察;室上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发病原因有心跳自律性增加、折返激动、心跳触发活动等,多发于非心脏器质性疾病患者,病情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也十分必要,现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同意参与此次研究,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将该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均为6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46例,年龄为19~68岁;干预组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43例,年龄为20~69岁据了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作症状、发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别,不具有统计学价值(>0.05)两组患者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种疾病的诊断标准[2]1.2方法1.2.1救治方法均给予两组患者心电监护,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实施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物,并给予患者6~9L/min有效吸氧应注意,若患者在发病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则应将吸氧量调制2~4L/min积极开展急救,尝试冰水刺激、刺激咽部、按压颈动脉窦和压迫眼球等方法刺激迷走神经,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若刺激方法无效,则可改用缓慢静脉滴注70mg心律平(生产厂家为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31020492),若患者仍未出现好转,则应在20~30分钟后进行充分注射。
应注意,注射总量不应>350mg1.2.2护理方法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干预组增加护理干预措施1)在心电监护的基础上实施静脉注射心律平,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心率与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异常的频率与持续时间当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在静脉推注过程中,为避免出现药物有效浓度过低或阻滞房室传导等状况,应注意推注速度此外,在用药前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全身出汗及其头部不适等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生病配合医生进行处理2)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方式的治疗效果都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这一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同样适用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减少患者焦虑、担忧、不安等不良情绪;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等,并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疑问,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并获取患者的积极配合,促进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3)为消除患者气道异物,护理人员应建立患者静脉通路,并在电复律前进行高浓度吸氧在患者完全清醒前,患者不应饮水与进食,且应固定患者的肢体,密切观察其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和心率等基本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肢体麻木、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3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资料通过采用统计学软件16.0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并用卡方()进行检验用表示两组数据的检验结果,若<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2结果2.1两组患者护理后疗效情况比较(见表1)3讨论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病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表现为每分钟150~250次[3],其常见诱发因素有过度疲劳、感染和精神紧张等,可发生与任何年龄阶段,且复发率较高由于该种病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焦虑不安、出汗、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4],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其因心力衰竭死亡吴敏达提出,急救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与干预组总复率分别为85.29%、1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71%、7.3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总复率明显偏高,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首次复律、再次复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十分必要Reference:[1]王璐,林春丹,王新宇,刘浩男,杨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中的护理应用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6:232-233.[2]李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9:1694-1695.[3]柳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48-150.[4]林秋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29:174-175.[5]吴敏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1:28-2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