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物理实验室2009.9背景ß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提出了一个氢原子模型, 并指出原子存在能级该模型在预 言氢光谱的观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 功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光 谱中的每根谱线表示原子从某一个 较高能态向另一个较低能态跃迁时 的辐射 N.Bohr (波尔)(1885-1962)背景o1914年,夫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采用慢电子轰击原子的方法,利用两者的非弹性碰 撞将原子激发到较高能级直接证明了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给玻尔的原子理论提供了直 接的而且是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实验证据因此他们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JAMES FRANCK (夫兰克) (1882-1964) GUSTAV HERTZ(赫兹) (1887-1975)背景ß夫兰克一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 手段之一,实验中用的“拒斥电压”筛去小能量电 子的方法,己成为广泛应用的实验技术[目的]ß1.了解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ß2.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验证原子能 级的存在[实验仪器][原理]ß激发电位ß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 [激发电位]ß 玻尔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 (即定态),其中每一状态对应于一定的能量,各定态的 能量是分立的。
原子的能量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 定态ß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 辐射频率是一定的E0 (基态)E1 (第一激发态)(第二激发态) E2ß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进行能量交换而实现原子从基态 到高能态的跃迁ß设氩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0 ,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1 ,初速为零的电子 在电位差为U0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为eU0 ,具有这种能量的 电子与氩原子发生碰撞1)当电子能量eU0 <E1- E0时,电子与氩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由于 电子质量比氩原子质量小得多,电子能量损失很少2)当电子能量eU0 >E1- E0时,电子与氩原子会产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 从电子中取得∆E能量而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eU0 = ∆ E= E1- E0 ,相应的电位差U0,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ß夫兰克--赫兹实验电路原理F-H管中充满了氩气阴极K:灯丝加热后,阴极发射出电子板极A:接收电子第一栅极 G1,第二栅极 G2G1-K:加速电场 G2-K:加速电场 G2-A:拒斥电场o IA ~ UG2K曲线[实验步骤 ] ß连接好各组工作电源线,仔细检查,确定无误 ß打开电源,将实验仪预热20~30分钟 [实验步骤 ]ß按下相应电流量程键,设定电流量程、灯丝电压VF、第 一加速电压VG1K、拒斥电压VG2A的值 (电流量程可参考 机箱盖上提供的数据)。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ß按下“启动”键和“VG2K”档位键,实验开始ß用电压调节键↑↓←→,从0.0V开始,按步长0.5V的电压 值调节电压源VG2K,,到82V止记录下每个VG2K的值 和对应的电流值IA 【注: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唯一性,VG2K的值必须从小到大单向调节,不可在过程中反复;记录完成最后一组数据后,立即按“启动键”将VG2K电压快速归零ßVG2K电压归零等候5分钟,重复上述步骤,再次测量ß测试结束,关闭电源,整理仪器 [实验内容]ß测绘夫兰克-赫兹管的板流IP与加速电压U2 的关系曲线,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ß按图连接线路ß根据实验卡的数据,调节灯丝电压UF 、栅极电压U1减速电压 U3等参数ß手调加速电压U2,记录IP-U2对应的数值,手工描绘出IP-U2 相应的特性曲线,由此算得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注意事项]ß仪器应该检查无误后才接通电源ß灯丝电压VF不宜放得过大,一般在2V左右 ,如电流偏小再适当增加ß要防止F-H管击穿(电流急剧增大),如 发生击穿应立即调低电压VG2以免损坏F-H 管ß实验完毕,立即将VG2K电压快速归零 [数据处理]ß用逐差法计算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ß在坐标纸上描绘各组IA-VG2K数据对应曲线 逐差法处理数据(2)作图法处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