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合作中致胜——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述评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0KB
约7页
文档ID:38432246
企业战略毕业论文合作中致胜——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述评_第1页
1/7

合作中致胜——跨国公司 RD)放在头等 重要的位置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RD 国际化态势越来越明显 一、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 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的开展活动①RD 国际化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掀起了高潮美国与欧盟的一些大企业是领头羊,日本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要进行产品和资本输出,80 年代后也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吸取知识资 源来支持全球性的市场发展概括来讲,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形 式进行: (一)在海外建立独立的 RD 机构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较好的实现公司雄厚的财力与当地优秀的科研人员的结合,可以 相对严格的控制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内容,维持技术垄断优势,并形成对当地生产 的直接支持例如惠普公司于 1990 年在日本设立实验室,其动因就在于获取计算机、通讯 和测量领域的领先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获取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源来达到目的该实验室 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科学、半导体实验、照相摄像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日本在国 际上领先的技术。

微软公司先后在中国成立微软研究开发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技 术支持中心等三大世界级开发、科研与服务机构,确立了微软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 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由于独资,这就给跨国公司在资本金的投入上提出了 较高要求,而且要吸引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来工作也需比当地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 风险大也是这种独立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基于技术搜寻的跨国并购 就技术战略而言,并购的目的是获得目标公司所附属的研发机构,但常常也伴随着对相 应的生产性公司、销售性公司的购买,因为东道国政府与当地企业也有自己的打算在目 标企业选择上,那些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成为各跨国公司争相鲸吞的对象 1995 年索尼公司购买美国 CBS 唱片公司和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及松下公司购买美 国 MCI 公司,都是看重这些美国公司的软件技术,即文化知识性技术的开发能力,从而通 过购买,获得了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研发资源近年来国际并购风起云涌,1999 年,全球 企业并购的交易总金额达到 33100 亿美元,逼近 1990 年至 1995 年 6 年的总和,而且并购 的技术搜寻动机十分明显 并购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原有企业和所购买企业在专业领域上的技术和知识的互补, 以及地理上海外生产与研发之间的搭配,同时也能够控制新机构的研发成果。

不利之处在 于一方面资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在于由原有机构与所购买企业在研发差别、文化背景、 人事冲突等方面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在这方面跨国公司的应对策略是采取研发与管理的当 地化战略 (三)与海外跨国公司或研发机构进行合作,结成 RD 联盟,或进行技术互换, 实现技术共享 由某一跨国公司单独进行技术研发,不仅投入大,风险大,而且周期长,难以适应当代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与其盲目竞争,不如合作,这样研发成本得以节约,风险也随 之降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和知识的互补与良性共享技术作为一种资源,通 过流动得以实现优化配置有关资料表明,1980 年到 1994 年,美欧日在信息技术产业内 的联盟达到 2800 多家,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联盟近 1300 家,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联盟达到 560 多家强强联合已经成为展开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计算机领域内,法国希尔公司、 美国霍尼维尔公司与日本电器公司(NEC)的合作,目的就是同 IBM 在技术上决一雌雄 技术互换协议通常发生在拥有庞大技术开发投资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少数世界级别技术 垄断公司之间,互换的不是业已成熟或过时的技术,而是最新技术成果,主要涉及电子、 化学医药等部门。

合作已经成为竞争的手段,而且是强有力的手段 由此带来的是企业对研发成果的控制力下降,研发的深度合作使严格的技术保密的困难 加大这是让 CEO(首席执行官)们头疼的问题 三种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跨国公司在选择上有不同的着眼点二、 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一)跨国公司的海外 RD 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主要经济区,数量多,增长快;海外 RD 占全球 RD 的开支比重大,增长快;由海外 RD 分支机构所注册的 专利数量日益增多;海外 RD 研究范围涉及从基础理论到低端的技术应用及客户服 务等技术的不同层次1、 海外 RD 分支机构的全球分布格局从各经济体的规模、在全球的比重及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海外 RD 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主要经济区其中,西方七国(指美、日、德、英、法、意、 加)是吸收海外 RD 分支机构的主要区位,这是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的在新兴的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 “四小虎”等,在发展中的大国如巴西、阿根廷、印度、中 国等,在发达的欧洲小国如瑞士、荷兰等也都有各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根据 Pearce 与 Singh(1992)的调查,RD 机构区位选择主要限于 10 个国家,英、德、 意、荷兰、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 50%的设在母国之外,位于加拿大、英、意、荷兰 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验室有超过 50%的归国外所有。

参见表 1资料来源:Pearce 与 Singh(1992):Global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St.Martin Press ,New York 及作者个人计算 转引自冼国明等:跨国公司 RD 的国际化战略; 世界经济2000.10Kuemmerle(1999)对医药和电子行业最大的 32 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它们共在海外建立 156 家 RD 分支机构,平均每家拥有海外研发机构 4.9 个如摩托罗拉在 7 个国家设 立了 12 家研发机构,Briston--Myers Squibb 公司在 6 个国家设立了 12 家研发机构美国是对海外进行 RD 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跨国公司 RD 分 支机构最多的国家1992 年,在美的外国 RD 机构有 250 多家,1994 年则达 645 家,到 1999 年已经有 375 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 715 家研发机构,增幅之快,可窥见一斑 2 、海外 RD 支出状况大幅度地增加在 RD 上的支出尤其是在海外 RD 分支机构的支出是近年来一 大特点统计表明,1982--1994 年,美国跨国公司母国 RD 经费年均增长 12%,海 外 RD 经费年均增长 18%。

美国子公司在海外市场 RD 开支,增长率及在各 国的分布情况如表 2 所示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署外国直接投资,美国华盛顿美国经济分析署 管理出版社,1997 年英文版转引自逄芳:跨国公司技术 RD 的国际化趋势, 开放导报,1999.5同样,外国子公司在美国的 RD 支出也大幅度增加参见表 3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署在美国的直接投资 1994,美国华盛顿政府出 版社 1996 年英文版 转引自逄芳:跨国公司技术 RD 的国际化趋势,开放导 报,1999 .53、 海外 RD 分支机构的专利数量日益增多人们通常用母公司以外 RD 分支机构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情况来衡量技术全球化的 指标研究表明,1991--1995 年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国注册专利数量的 11%是在母公司 以外的国家研发获得的(UNCTAD,1999) 单从数据上来看,似乎 RD 国际化程度 并不很高,但考虑到专利技术涉及商业秘密,这一比例已不算低,而且呈上升趋势4、 海外 RD 分支机构进行研发的范围涉及技术知识的不同层次,这与当地的科 研水平、技术发达程度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有关例如 IBM 在日本设立 IBM 东京基础研究所,主要从事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科学理论、 超大型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雇佣了日本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此外, 还在日本设有两个产品开发研究所,专门进行与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技术有关的产品开发 与此类似,IBM 还在全球其他区位设立研究机构,通过全球研发的网络作用,整合利用世 界各地资源,服务于公司全球战略需要索尼公司在美国建立的最大的研发机构----索尼美 国工程与加工技术中心 SEMA)主要进行移动通信、半导体、画像技术等方面的开发NEC 在美国的研发重点则是进行基础研究,从 70 年代到 80 年代,NEC 在美投资 2500 万美元, 从事人类智能模型技术、信息结构、影像与声音信号分离等基础性研究二)RD 活动虽已呈现出国际化态势,但在全球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表现为极不 均衡的国际化一般而言,美日欧三极集中了全球绝大部分的 RD 资源,1993 年这 三极的总 RD 支出分别为 550 亿美元、430 亿美元、500 亿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发展中的大国也开始成为跨国公司 RD 投资备选区位而落后国家和地区则 已被抛向边缘,在国际技术分工格局中几乎毫无地位可言,面临者“开除球籍”的危险在 技术先进、科研人员精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研发的重点在基础领域、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跨国公司不惜在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一直保持技术领跑者的地位;而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大国,研发重点是技术等级和含量较低针对当地市场 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及与销售相关的配套服务。

已形成的不利于后发展国家的国际技术 分工格局在此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中心—外围”理论在科技领域得到进一步印证三)学习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传统的经济理论强调竞争,事实上竞争 机制的存在和有效运行确实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简单地强 调竞争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中的下下策,学习和合作已经成为获取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跨 国公司 RD 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学习与合作的范围已经从国内 拓展到国外,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大学、与政府实验室之间进行研发上的合作对其 保持在技术领域的优势愈发重要信息共享、知识互动成为激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三、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的动因 (一)市场因素 跨国公司 RD 活动国际化,首先是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自工业革命以 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生产、销售领域,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显得更重要巩固已有的国 际市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供市场分额,成为关系企业 生死存亡的大事 由于各国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技术的跨国转移和应用往 往表现出某些不适应性,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国公司就将部分 RD 活动移至东道国进行,以熟悉和了解当地具体市场,开发出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 出了开发新产品,RD 分支机构还担负着另一项任务,即为东道国子公司提供技术和 服务支持,对产品作出符合本地工艺条件及人文环境的技术改进这种研发活动可以很好 的将母公司的技术以当地化的需求形式转移过去,成为有当地竞争力的技术,同时有效的 强化了公司在该地区市场的竞争力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研发的最初起因 (二)竞争压力 这是导致跨国公司 RD 国际化的又一重要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 异,产品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垄断的保持时间越来越 短新产品一旦开发,倘不迅速实现商品化,则可能会使技术领先优势迅速丧失对于跨 国公司而言,传统的对外扩张模式(出口--直接投资--技术授权)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 过长的出口期使模仿者捷足先登,抢先控制当地市场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对外扩张 的主要手段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业已构建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一旦研制了新产品与技术 就几乎同时在主要市场上加以应用,这就容易避免技术模仿带来的垄断利润的消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