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学习要点: u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 u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u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u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32.1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一、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 前工业社会:统治主导型模式 2. 工业社会:管理主导型模式 3. 后工业社会:服务主导型模式 二、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1. 产生的背景 (见第一章)*42. 若干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 践 (1)英国的政府改革 Ø政治理念:新右派——个人权利 和自由选择,新自由主义政体,“ 小而美的政府” Ø政府改革的理念:组织模式和机 构类型的多样化 Ø突出措施:成立半自治性的执行 局,承担各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 职能 Ø评价:实质是管理革命而非机构 革命*5(2)美国的新治理 A. 美国百年行政管理改革历程回顾v第一阶段(1900-1940):改进效率,建设好政府v第二阶段(1940-1970):改善预算,控制开支v第三阶段(1970-1980):改善管理,效率、效益v第四阶段(1980-1992):私有化,精简政府v第五阶段(1992-):重塑政府,企业型政府。
——尼古拉斯·亨利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6B. 《全国绩效评估》:Ø减少官僚体制的繁文缛节;Ø顾客至上;Ø充分授权给下级;Ø建设花费少而工作好的政府 C.总结:这次改革与过去行政管理范式不同, 突出公共管理的特征,被称为新治理,或企业 型管理范式3)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73.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发展阶段 (1)民营化时期 A. 民营化:政府利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来执行公共 项目 B. 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三个基本参与者: C. 民营化中公共物品制度安排的不同形式:Ø合同承包Ø特许经营Ø补助Ø自由市场Ø志愿服务*8D. 民营化的启示v在不完善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应建立 一种有效的选择与相互协调机制,根据资源 优化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和交易成本最小 化原则,努力寻求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在 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均衡点,建立公共物品 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以利于更有 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增进公共利益9(2)重塑政府时期v掌舵与划桨分开,进行自主管理改革v围绕结果而不是职能再造政府工作流程v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v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 (3)治理网络化时期v治理网络:特定的群体围绕特定的政策议题 而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联合体,它们有各 自的边界、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v多中心治理*104.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主要模式v市场化政府模式v参与式政府模式v弹性化政府模式v解制式政府模式v无缝隙政府模式v合作政府(整体型治理)*112.2 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一、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与评价 (1)主要理论观点 ①政治行政二分理论Ø威尔逊: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 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 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 治——行政之研究,1887Ø古德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 的执行——政治与行政,1900*12②官僚制理论 韦伯其人:v生于1864年,德国图林根的一个富有家庭 ,其父为一位法学家兼市议员,家庭背景 对其影响巨大v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还兼修 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哲学、神学等,其 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知识面广,这些为 其理论体制的创建奠定的基础v1894年担任弗莱德包大学经济学教授, 1896年担任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918 年担任维也纳大学社会学教授,作为魏玛 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顾问,曾前往凡尔赛会 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 ,1919年担任慕尼黑 大学社会学教授v1920年因肺炎逝世,终年56岁。
13学术成就:v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杜尔凯姆被并 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v宗教社会学: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 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 探索 v政治和政府社会学: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 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 职业》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 定义,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 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14官僚制:v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是在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得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 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职官僚制v在汉语中官僚制式带有贬义,然而韦伯的官僚制却截然不同 ,而是指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的意思,是效率最高 的组织形式,是理想的类型组织v官僚制的理论基础:Ø神秘化的组织:基于领导者的个人,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 为基础;Ø传统的组织:以命令和权威为基础,世袭制与封建制;Ø合理化—合法化组织:以组织设置的各种规则为基础,按规 则行政15官僚制的特征:v合理的分工:每个组织的成员有严格的职责和分工 ;v层级节制:权利与等级一致,形成一个指挥链条;v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工作不是随心所欲进行 ;v正规的决策文书;v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个人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客观 、合理性,并且会产生裙带关系;v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 官僚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组织培训增加成员的处理 事务能力。
16官僚制的评价:v社会政治意义:当时德国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政 治上的变化——皇权衰落,民主政治的发展v学术意义:对社会各组织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把 组织形态与权威结合分析,对官僚制的结构、功能 、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把行政与效率 结合进行分析v存在的问题:是高度的纯化,理想中的形态;过于 静态的研究;缺乏对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研究;过度 强调专业分工忽视了宏观的协调;过于强调人员的 稳定,容易产生组织惰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 里与生理上的需求17③科学管理理论 ④行为主义管理理论v西蒙的行政学说:Ø《行政行为》分析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抛 弃了所谓的行政原则及政治-行政二分法,指出了 传统行政学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的不足,引入科学 方法论来研究行政行为尤其上决策过程,并围绕行 政决策的研究,力图建构起新的行政学理论体系Ø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或活 动仅仅抽象为若干的原理及原则西蒙提出:“行政 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 谚语”18研究方法论A. 理论的区分——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应然问题,规范性陈述。
涉及 到价值判断,例如“应该”、“可以”、“不得”等——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上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 述,实然问题,描述性陈述B. 实践的辨别一是手段与目的的区别,二是可供选择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与价 值C. 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来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 确定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两者都包含价值与事实两种因素:——在政策问题中,价值因素占主导地位——在行政问题中,事实问题占主导地位*19v研究结论:行政学研究应以决策研究作为重点v案例:一位农民和他的孙子到离村12里地的城镇去赶集开 始时老农骑着驴,孙子跟在驴后面走没走多远,就碰到一 位年青的母亲,她指责农夫虐待他的孙子农夫不好意思地 下了驴,让给孙子骑走了一公里,他们遇到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见年青人骑着驴,而让老者走路,就骂年青人不孝顺 孙子马上跳下驴,看着他爷爷两人决定谁也不骑两人 又走了四里地,碰到一学者,学者见两人放着驴不骑,走得 气喘吁吁的,就笑话他们放着驴不骑,自找苦吃农夫听学 者这么说,就把孙子托上驴,自己也翻身上驴两一起骑着 驴又走了三里地,碰到了一位外国人,这位外国人见他们两 人合骑一头驴,就指责他们虐待牲口!v问题:你若是那位老农,你会怎么做?*20(2)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特点与评价 特点:Ø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则;Ø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Ø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是效率原则。
评价:Ø实际运作中执行偏离效率原则,导致无法解决政治 与行政的矛盾;Ø政治与行政相互关联,一个不含价值判断的公共行 政是个神话;Ø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形成全面取代传统行政模 型的历史条件,因此,官僚制仍在公共行政中占主 导地位,说明官僚制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1二、新公共行政学派 1. 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 2. 提出行政民主观点,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并重; 3. 应把公平放在首位,批判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观 点,公平与效率应协调统一; 4. 注重行政过程的价值与伦理因素; 5. 重新探索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演进的途径22三、新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1. 新公共管理: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 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 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的努力,也不只是 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 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 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232. 公共管理: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
(1)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2)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运用于公共部门,借助 市场机制促进和优化公共服务; (3)注重外部环境管理,实现由内部取向向外部取 向的转变; (4)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5)注重理论与政府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242.3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一、管理学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Ø弗里德里克·泰勒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 焦点是“效率”和“经济”Ø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 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 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 适用于公共部门25(二)行为学派理论(behaviorism) Ø行为科学,广义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 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 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 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 合性学科 Ø通过梅奥(J. E. 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 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 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 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 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26(三)决策学派理论(Decision Theory School ) 基本观点: 1.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拟定计划 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3. 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 准则 4. 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 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根据决策条件可以分为肯定型 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 *27v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为 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 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 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v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 姆(Charles E. 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28(四)系统学派理论(System Management School) v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 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v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 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 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v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 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 必需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