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KB
约5页
文档ID:465622508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_第1页
1/5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of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首先我们感觉一个物体动还是不动,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飞箭动还是不动,与参照物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如果有两把同样的箭以同样的V朝同样的方向飞出去,那一个箭相对与另外一个箭它就是没有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一把箭上观看另一把箭就是不动的,所以说“飞矢不动”并没有完全错   可能一个物体以某种速度运动,就是持续地占据变换不同的空间,而另外一个物体能够在相对应的时刻保持同这个物体的距离不变,这两个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比如特殊的在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上,同心圆上,三维也是可以的,   但是你心里想选择哪个作为参照物,存乎一心,所以间接的说明-----飞箭动还是没有动,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的参照物,   所以说参照物选择本身就是唯心,运动和静止本身都是相对而论,从这个层面上讲“飞箭不动”存在理论上可能。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公孙龙:(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观点: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大家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

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除了马作为马,又还有白作为白,即白的共相《白马论》中说:“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定所白,就是具体的白色,见于各种实际的白色物体见于各种实际白色物体的白色,是这些物体所定的。

但是“白”的共相,则不是任何实际的白色物体所定它是未定的白的共性《公孙龙子》另有一篇《坚白论》其主要命题是“离坚白”公孙龙的证明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假设有坚而白的石,他设问说:“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这段对话是从知识论方面证明坚、白是彼此分离的有一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没有“坚白石”这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的意思   他的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共相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他认为共相是一种独立存在他的“坚白论”就是企图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他首先从关于“坚白石”的感觉来进行分析,企图说明,“坚”与“白”可以互相分离,然后再说明它们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

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同上)这是说,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彼此不联在一起,所以说是分离而分离就是藏在自身之中公孙龙自己解释说“藏”是指“自藏”有相当于“潜存”之意)公孙龙的这两段话是说坚白石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的他又说:“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同上)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这是说,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名言:“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惠施:(相对主义唯心思想,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有些观点又是属于唯物辨证法的)主要观点:惠施提出著名的十大哲学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名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相对主义)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惠施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南方无穷而有穷——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从楚国出发去越国,昨天就到达了例如从第一日的开始到第二日的这段时间,在东方的越国已经开始了新的一日,但在西方的楚国来说还处在昨昔对楚来说是今,但随着太阳位置的转移,东方的越国可能已经是更新的一天了我就假设有一个人在越国日出的时候,在楚越边境上出发向东的楚国走,当他到达楚国的时候,楚还很有可能未进入新的一日如果以楚国新的一日为今日的话,就可以说是“今天从楚国出发去越国,昨天就到达了”今日的定义是来源于无数个昔日,无数个今日又递进成无数个明日,时空在不断的交替中延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