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旅遊景點http://tt.taichung.gov.tw/county/cht/intro_history.jsp 大安鄉簡介---- 本鄉位居大安溪扇狀平原之扇端,原有平埔族道卡斯分布於大甲溪以北,至鳳山溪以南之海岸平原及苗栗河谷平原內 ,而大甲一帶昔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雙寮社、日南社之社域,即舊志所稱「崩山八社」之一 部分 康熙末葉以來,由南部北進之移民潮,適然而至未幾大安港開闢,大陸沿海移民日增,至乾隆末年間,大安港已為 台灣中部重要移民登陸口岸;大安港舊稱「海翁窟港」,早期港口可安全碇泊,因其港田狀如螺旋,又稱為螺絲港 民國九年,日人改革地方政制,台中改為州大安鄉改屬台中州大甲郡管轄,並合併南、北區改稱為「大安庄」,光 復初期,行政區域仍沿舊制,惟將州改為縣,郡改為區 民國三十九年九月,省府頒布「本省行政區 域調整方案」,將原有台中縣重新調整,劃分為台中、彰化、南投三縣 本縣縣治遂從員林遷至豐原市,於是大安鄉隸屬台中縣所轄大安海濱渡假村 大安海濱渡假村一直是中台灣最美麗的海岸!除了柔細、綿延的沙灘外;還有多項水上遊憩設施,包括:二座空中滑 水道、四座戶外淡水游泳池、養生活水池、清涼沖瀑池、親子戲水區等都是炎夏清涼、消暑的好所在!「親水長堤」 、「跨海大橋」更是欣賞夕陽美景、觀星的理想地點!園區內「小木屋住宿區」、「森林烤肉區」、「露營區」的完 善設施,更是您閤家同遊、同時享受「森林浴」、「日光浴」、「海水浴」的超值享受區!是一個享受陽光、沙灘、 藍天、戲水、遊樂的好去處。
交通資訊 台中以北:國道1號-過豐原交流道後-右線接東西向國道4號-往清水方向-接西濱公路台61線- 北上看到140公里後走右線到慢車道-第一個紅綠燈左轉即可到大安海水浴場 收費 $200大甲鎮簡介----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八社 漢人移入約在明朝,鄭氏部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 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到清朝因受其「渡台禁令」的影響直至康熙40年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舊大甲市街是一個以有機自然成長為主而形成的小型城市,日據時期,卻經兩次計劃性的市區改正工作,而使大甲呈 現出另一番面貌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在第一次市區改正中,首先拆除圍繞大甲城廓的城堡明治40年,拆除 東門;明治41年拆除南門、北門而至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舊日城樓僅遺留西門(後亦拆除,拆除時間不詳) 同年,海線鐵路通車,大甲設站,隨即開闢聯絡車站與市中心的站前路,並使商業活動延伸至此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為台灣重要民間信仰,祂不僅是大甲地區53庄的信仰中心,信徒更遍佈全國。
鎮瀾宮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 ,所舉辦的八天七夜的”媽祖繞境進香”活動,至今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是台灣歷史最久、最盛大的宗教活動之一, 是台灣宗教一大盛事,馳名國內外,各地信徒會湧入鎮內,一起徒步到新港 鎮瀾宮位於大甲鎮,又名”媽祖廟”,創建於清雍正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廟貌巍峨壯麗,三川殿正立面之石 堵雕工精細,裙堵及身堵之精彩自不在話下,連細小的腰堵亦以人物帶騎及博古裝飾,是石雕工藝之極品 交通資訊 中山高后里交流道下→往大甲(甲后路台132線)方向行駛→過地下橋左轉中山路一段→於大甲火車站 前蔣公路右轉直行即可抵達 鎮瀾宮的老榕樹 廟埕廟後的三株老樹,傳說是早期廟裡住持和尚所植,經過二百多年存活至今,長成巨木,原來廟後是花園,長有兩 株老榕樹,其中南邊一株多年前枯死,到了民國八十年廟後花園被公所徵收打通拓建成今鎮瀾街,老榕樹剛好位於路 中央,經鎮瀾宮信徒代表陳請原地保留,道路施工挖平樹頭土堆,樹根處築一點五公尺高的橢圓形護土牆,工程中難 免傷及樹根,顯得枯萎,經予時常灌水搶救,才又恢復茂盛生機貞孝坊 列入三級古蹟的林氏貞節牌坊和鎮瀾宮距離不遠,牌坊是四柱三間式的古坊,石柱上橫梁有細緻的石雕和多對楹聯。
一百年來,民間尊稱林氏為「貞節媽」,塑像奉祀在鎮瀾宮觀站佛祖神龕內,與鎮瀾宮媽祖、鐵砧山國姓爺並列為 大甲、大安和外埔的三位守護神 現存的林氏貞孝牌坊,是表彰清朝年間的貞節婦林春娘所建,牌坊是四柱三間兩層的花崗石所造,牌坊四周有圍欄, 門柱兩面及坊柱四面均刻楹聯,牌坊前有兩座充為侍衛的石獅,雕刻精美,模樣傳神是其他牌坊罕見的特色,牌坊 頂檐安「聖旨」牌一方,為最高榮譽表徵 交通資訊 由台1線省道150公里處轉入市區即可到達,或由三義交流道下來沿13號省道經后里,再接132縣道至大甲大甲文昌祠 當地人稱文昌宮,又稱孔子廟,為三級古蹟,清同治元年(1862),大甲舉人何清霖向地方紳士勸募合力興建,內設立 義塾,以教導大甲子弟,弘揚文教;共建祠宇三間,兩進中設正殿,祀文昌君,左右廂房為義塾,大門外設照牆廟 中現有「人物權衡」與「文明氣象」兩塊額及其它文物 文昌祠原是義塾,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殿主祀文昌公,由大甲鄉紳捐銀興建,在左右廂房義塾,民國三十 八年因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陸續占住而毀損,還好沒有建,至今仍保有創建時的原貌 文昌祠是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祠宇建築。
前埕寬敞,第一進山門是擔廊形式,三段燕尾翹 脊,筒瓦屋面是典型的清代祠廟形式祠內裝飾請來鹿港師彩繪,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複合建築,列入國家第三 級古蹟保存交通資訊.國道1號下后里交流道→往大甲(甲后路台132線)方向行駛→過地下橋左轉中山路一段 →於大甲分局文武路右轉直行即可到達大甲鐵砧山風景區 鐵砧山以存有廷平郡王駐軍遺址而聞名,其中以國姓井的神秘傳說最神奇當年近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駐屯時,被困 乏水乃拔劍插地遂得甘泉,所以此地此後就叫做「國姓井」 鐵砧山大都是保安林地,近年來逐漸被開發出來的名勝、美景有劍井、忠烈祠、軍人公墓、延平郡王像、中正公園及 永信樂園等,其中劍井最富傳奇性,相傳是鄭成功以劍插地而得甘泉,自此大旱不枯由劍井拾級而上可至忠烈祠, 登上祠堂上方的觀海亭,可俯視大安溪風光延平郡王像位於觀海亭右側,莊嚴威武,雄峙一方;塑像旁的永信樂園 分為運動公園與育樂中心二部分,設有各種球場及露營烤肉區大甲稻米產業文物館 館內規劃有水田生態、稻米生態文化、廿四節氣、米食人生、農具體驗展示、視聽室及最新穎有趣的電腦測驗…等區 ,館中利用維妙維肖的模型、現代化多媒體視聽技術,將稻米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產業,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並 在稻米概況區內,以二百多種稻米品係實物做詳細介紹。
其中有關稻米種植、生產及農家生活的描述,充滿知性及懷 舊的感性,並保存台灣稻米產業文化資料、記錄稻作發展過程,彰顯出先民對農業的偉大貢獻 稻米產業文物館係經大甲鎮農會長時間籌備,耗費眾多人力、物力,於89年9月剛完成的展覽館館內有水田生態區 、稻米生態文化、廿四節氣、米食人生、農具體驗展示、視聽室及最新穎有趣的電腦測驗,充分介紹稻米產業文化, 團體還可以預約導覽服務交通資訊 可由台1線省道150公里處轉入市區即可到達,或由三義交流道下來沿13號省道 經后里,再接132縣道至大甲收費 酌收清潔費用$30匠師的故鄉 為配合推動農委會一鄉鎮一休閒計畫,大甲鎮規劃了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匠師的故鄉,它結合了以農業及農村的自 然田園景觀、鄉土人文所具備的寶貴資源;和草蓆編織、挽面、米食、陶藝、盆栽、林投、稻草、石頭等項目;有別 於都市聲光娛樂,讓您體驗一下農村純樸的生活及自然保育的娛樂性 匠師的故鄉園區內規劃有:自行車採風行、葵花海賞花、荷、蓮花池、海濱植物之美、河口生態教室、相約螃蟹之家 、鷺鷥賞鳥專區、米食製作、摸蛤兼洗褲、濱海尋寶、親子爌窯、拜訪ㄚ嬤等,另外還有林投童玩、押花鑰匙圈、藺 草編織、挽面體驗、果凍臘DIY、石頭花器彩繪等活動。
交通資訊. 國道1號,轉西行(豐原系統交流道) →國道4號 (接西行) →台17線(轉北上) →台61線→西濱133公里處?南下園區入口帽蓆文物館 日據初期,大甲士紳朱麗、李聰和、杜清共商於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OO年)在大甲街庄尾111番號,請平埔族具 才藝者利用野生大甲藺示範草帽編織又於光緒二十七年創設「元泰商行」,並開始日本外銷市場,首度將帽胚售予 大阪市(桶口商店),由於草帽最先為大甲所出產,遂名為「大甲帽」以上便是大甲帽席製作的起源目前在大甲 均是一些老阿婆在製作,現在大部分都有外移到大陸、馬來西亞地區,但仍以台灣地區的草質較佳、技術較好 清雍正五年(西元一七二七年),蓬山八社的番民已經歸化為熟番,日南社番婦蚋斯烏茂地發現大安溪下游沿海附近 生長了許多野生大甲藺,這藺草乾後質韌而不易折斷,很適合編成各種實用的用具,因此這種手藝在沿海番社很快就 流行起來到了清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雙寮社(今大甲鎮建興里)番女加流加買將藺草莖撕成細條,用來 編織草蓆,由於藺草編成的草蓆清涼舒爽,不但強韌、耐用,而且可以折疊,攜帶非常方便,於是引起漢人的注意, 開始模仿番民的編織方法,並加以改良編上許多花紋圖案,使席面更加的美觀。
當時大官富紳們要離台進京時,都攜 帶這種「加紋席」,此席在北京被視為珍品,這就是大甲席的前身 交通資訊 由台1線省道150公里處轉入市區即可到達,或由三義交流道下來沿13號省道經后里,再接132縣道至大甲 收費 每人50元解說費及藺草童玩教作 清水鎮簡介---- 清水舊稱牛罵頭,民國九年而易今名本地自清廷領台後,隸屬諸羅縣牛罵社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乃析諸羅 以北百餘里之地,南捷虎尾,北抵大甲溪,設彰化縣治焉於是本鎮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保牛罵社所屬荒地初有 泉州人楊、蔡族人來台,至牛罵社,鑿陂墾拓至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漢人已向平埔族承墾開發本鎮境內之 十三莊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牛罵頭既已形成街肆,﹝續修台灣府治﹞載為﹝牛罵街﹞漢人聚落因位於 牛罵社附近,故稱為『牛罵頭街』﹝彰化縣志﹞作為『寓鰲頭街』清水公學校(清水國小) 清水國小是台中縣第十處縣定古蹟,不但是全縣第一所古蹟小學,還是國內第宗校園古蹟教育與學校教育,首開全國 先例;而學校大門及部份教室的建築方式是以英式磚砌手法,為當時期典範,通風口、防蟲網等設施,都是人性化考 量,原來的ㄇ型設計即是為了通風考量,可以節約能源。
於民前十五年(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成立,當時名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在隔年(西元一八 九七年)學校獨立時,就順理成章的以牛罵頭公學校為校名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將牛罵頭公學校改名為清水第 一公學校,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四月再改名為清水南國民學校,並一直沿用至台灣光復,於民國三十四年由國 民政府統一改名為「國民學校」,至於今天「國民小學」名稱,是於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時所改的學校成立之初 是借用清水街文昌祠的一間廂房上課,後來才利用文昌祠北邊的土地蓋教練,後來因為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而於昭和 十年(一九三五年)遷至今天的光華路旁 交通資訊 由中山高下中港交流道,走台中港路接中清路直行,到學園街後右轉光華路即可看見清水紫雲巖 紫雲巖供奉觀世音佛祖,廟貌宏偉,正殿為兩層樓建築,兩側各有一座鐘樓,廟頂為金黃色琉璃瓦,層層相疊 濱海地區人士習稱紫雲巖為「觀音亭」,位於清水鎮鰲峰山西麓,古剎建於清康熙年間,後多次修建,民國六十一年 重新整建交通資訊 開車者可由高速公路中清交流道下,往清水方向走即可達,或由台1線省道轉入市區 清水文興宮 民國六十一年增設前殿,改稱文興宮迄今,七十四年歲末重建,戊辰年霞月初七日,恭請三府王爺及尊神登殿安座, 並奉盛典之祭。
文興宮奉祀代天巡狩三府爺,源自清朝時代由唐山恭送漂來,王船載有三府王爺神像、數包小紅布袋 米、無火鼎沸之飯一鍋及活羊一隻,靠近本地方海邊,經先民恭迎登陸,暫修棟宇供奉膜拜 交通資訊 由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