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宋代文官帖职制度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6.87KB
约35页
文档ID:532012127
宋代文官帖职制度_第1页
1/35

宋代文官帖职制度宋代承继唐、五代馆阁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孕育,逐渐形成一套完备而独特的文官帖职 制度这套帖职制度在宋代官制和宋代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学者留意不多, 本文拟对宋代文官帖职制度的发展、作用、特点等问题加以论述,以期对该项制度有较为探 入的认识所谓帖职,即以他官兼三馆及殿阁学士等职名之谓帖职一词,北宋时期与职或职名是 完全吻合的概念,南渡后则不包括秘、著、校、正等馆职在内换言之,本文所说帖职是指 北宋时期的殿阁学士、枢密直学士、诸阁直学士、诸阁待制、直龙图阁和哲宗元符二年以前 的馆职、元符二年以后的集贤殿修撰等3 等帖职、政和六年以后的集英殿修撰等9 等帖职以 及南宋时期自监修国史、观文殿大学士至直秘阁在内的馆殿职名一 、帖职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滥觞于唐就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来看,帖职一词至迟于德宗贞元年间 即已出现时张荐先后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阳翟尉、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权德舆所作 张荐墓志铭并序即将张荐三兼史馆修撰称之为“三帖职”1稍晚,宪宗元和二年,又有白居 易以盩厔尉“帖集资校理”2唐初,李世民建秦王府,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杜如晦、 房玄龄等18 人各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当时,“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 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3当是文馆制度最早的写照前 人对于太宗此举推崇备至,认为正是这样方才出现了“太平俗洽,官人得材,功赏必实,刑 不谬及,礼无愆度……天下晏如,遗粮在亩,盛德洽于人心,而祥风游乎海内”的贞观之治 4唐代设昭文、史馆、集贤三馆,所收亦一时聪明魁垒之材,文学多识之士如令狐德棻、 虞世南、颜师古、李延寿、马怀素、张说、张九龄、徐安贞等俱当时一代名儒大臣唐代“凡1《旧唐书》卷149《张荐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年,第 4024 页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卷 506 《唐故中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充吊赠吐蕃使赠礼部尚书张公 墓志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5145 页2(唐)李商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志铭并序》,(清)董诰:《全唐文》卷 780,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8145 页3《旧唐书》卷72《褚亮传》第2582、2583 页4(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 533《规谏第十》,南京,凤凰出版社标点本,2006 年,第6075 页。

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5六 曹侍郎唐朝虽为衣冠之华选,自非履历清要、望实俱美者,无以居之但与学士相比,“终 是具员之吏”6 非如三馆学士为言语侍从之臣,出侍舆辇,入陪宴私,典司校讐,论思顾 问,清切贵重三馆学士为王者之师友,异时公卿之滥觞,故为“时所倾慕,谓之‘登瀛州'”及至五代,增置枢密直学士及端明殿学士7五代诸帝,不仅以其为言语侍从之臣,且 往往委以重寄如,后唐天成四年,“以端明殿学士赵凤权知汴州军州事”后晋天福三年, 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和凝兼判度支”后周广顺二年,以“端明殿学士颜衎权知兖州 军州事”,“以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陈观权知开封府事”8等等五代这些措置虽属一时之 举,但却是宋代以学士兼判内外差遣制度的权舆宋朝上承唐、五代,根绝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禁军拥兵作乱之祸,是其迫在眉睫的最大 课题宋代统治者认为诸侯叛命、将帅骄亢、海内失驭,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礼乐崩坏, 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9他们认为“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 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则经籍道息,汉盛则学校兴行其后命历迭改,而风教一揆10只有 儒术治国的方针才是从根本上杜绝祸源的治本之策。

故太祖“益重儒臣”,认为“宰相须用 读书人”其解决方镇割据的办法之一,就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认为“纵皆 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又尽令武臣读书,使知为治之道但太祖之世,四郊多垒,王 略犹梗,抑武事有余,兴文教不足宋代教风寝盛,实始于太宗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向为 封建政治家们所企慕,他们认为唐代所以能治臻泰平,实以开三馆建藏书之策,以书籍为古 镜,纳贞臣正士,以儒学之士为人镜之所至故宋人何郯言:“唐太宗置十八学士与之议天 下事,故贞观一代称为至治,斯从臣辅助之明效也11范仲淹亦盛赞李世民说:“唐太宗置 文馆,延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令更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政事,至夜久方罢 又言:“臣窃闻太宗皇帝慕唐文皇之英风,特建秘阁,与三馆并崇,听朝之暇,时或游幸, 此祖宗盛事,不为不重12宋太宗于即位之初,即建三馆与秘阁,宠文臣以学士之名,盖欲5《新唐书》卷202《李适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年,第 5748 页6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集贤院•文儒美称》,北京:中华书局景印本,1988年,第380、381 页7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75 , 《后唐纪四》明宗天成元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1 963年, 第8985页。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24《枢密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第377页8《旧五代史》卷40,天成四年二月辛酉,第548页;卷77,天福三年正月丙寅,第1013页;卷112,广 顺二年五月乙亥、十月戊戌,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1 976年,第1 48 1 、 1 485页9《新五代史》卷17,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188页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 79,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辛酉,北京:中华书局 标点本,1995年,第1798、1799页11《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三月癸亥,第3936页12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政府奏议卷下•奏杜杞等充馆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4、借唐代三馆学士之清名,稍示风向,以牢笼天下英雄,惩唐末五代海宇分崩、斯文扫地之祸存封建纲常之体,以消除动乱,扭转世风,稳定社会,维持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二、帖职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宋代继承唐五代馆阁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增置了阁学士、观文资政等殿学士,发展成 层次繁多、条法完密的一整套帖职制度;不仅如此,它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造并发展了 唐五代之制,赋予帖职制度以新的特点与新的作用。

1.元丰改制前——改造发展唐制的时期唐世甚重职名,但明确地将馆阁作为储才之地、辅相养材之所乃是宋代的事,这是宋人 对唐制的一个重大发展太宗于修三馆之初,即表明建馆阁“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之 意仁宗则明言,“朕设三馆以育才”13范仲淹说得更清楚:“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 直秘庭、览群书,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14因此,宋代于职名的授与极慎其选宋代以三馆职事为文儒高选,因此,自非儒学名流,不预其选太宗时,王禹偁以“文 章独步当世”,命直昭文馆钱若水以“文学高第”,授秘书丞、直史馆梁周翰“善属文”, “有良史之材”,得史馆修撰15一般地说,“进士第三人以上及第者并制科及第者不问等第, 并只一任替回,便试馆职;进士第四、第五人经两任亦得试”,16即所谓进士高科入馆之路 然授与之吝,往往状元亦不与如杨砺以建隆元年开国首榜状元、王嗣宗以开宝八年状元, 17亦不得兼而有之嘉祐中,大理寺丞罗恺“既召试而考其赋落韵”,虽“第二人及第”亦不 得馆职18另外,进士科以外科目出身者,更不得授与职名景祐时,“经科出身者,虽官至625 页13《长编》卷19,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丙辰朔,第422 页宋)程俱:《麟台故事校正》卷3《选任》,北京: 中华书局2000 年标点本,第127 页。

14《范仲淹全集•政府奏议卷上•治体•答手韶条陈十事》第528页 15《长编》卷34,淳化四年八月己卯,第752页;卷31,淳化元年冬十月乙巳,第706页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18之5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6(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14《又论馆阁取士札子》,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年,第1103册,第163页1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卷 32《宋登科记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04、305页 《宋史》卷287 《杨砺传》、《王嗣宗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1985年,第9643、9647 页18《长编》卷195,嘉祐六年十一月庚午,第4731页给谏无带职者”,19已奉以为故事此外,“历任繁难久次,或寄任重处者特令带职”,亦是入馆之路如咸平二年,左正言知襄州耿望即以兼制置营田使得直史馆20宋时入馆又极重其人之“行义”太常少卿知广州狄棐“代还,不以南海物自随,人称 其廉”,故加直昭文馆知凤翔府、兵部员外郎司马池恳辞知谏院,“独嗜退,亦难能也”, 加直史馆21相反,凌景阳、魏廷坚、夏有章等以谏官王素、欧阳修言其“给婚非类”、“尝 坐赃”、“有逾滥之罪”,而罢其召试学士院。

屯田员外郎夏倚、雄武节度推宫章惇召试学士 院诗赋中等,而御史吕景、蒋之奇言倚素无学术,尝任麟倅败事;惇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 高,辄掷勅于廷,皆不可奖故不除馆职22得预馆职之选者,往往由公卿荐引,为人主亲知景德元年六月,“上密采群臣之有闻 望者,得刑部郎中边肃……凡二十四人,内出其姓名,令閤门祗候,崇政殿再坐引对,外任 者乘驿赴阙每对,必往复紬绎其词气,或试文艺,多帖三馆职”理宗时,“丞相范锺进所 召试馆职二人,上思霖之忠,亲去其一,易霖名”张公裕以“相国韩魏公荐公可任文馆”, 得充秘阁校理23总之,宋代入馆条件极苛刻,“必其流品才地辞学器识他日可以备大臣之用,而后擢处 其职”24至于殿阁学士员数至少,选用更艰譬如,“待制始置二具”,以杜镐、戚纶为之至祥 符中,特置“四员,令更直秘阁,以备顾问”25枢密直学士,太宗时亦“但置两员”,祥符 中,“诏枢密直学士限置六员”26因此,“自祖宗以来,尤精其择,苟非清德美行,蔼然众誉, 高文博学,独出一时,则不得与其选”27馆阁为育才之地在馆供职者,俱廪食太官,不任吏责,以读书为事馆内藏书极富, 所谓道山册府,图籍钜万,“上自文籍之初,六经传记,百家之说,翰林子墨之文章,下至19《长编》卷 120,景祐四年十二月壬申,第2840 页。

20《长编》卷 44,咸平二年夏四月,第941 页21《长编》卷 109,天圣八年春正月壬申,第2533 页;《长编》卷114,景祐元年二月庚子,第2668 页 22《长编》卷141,庆历三年五月己巳,第3373 页;《长编》卷209,治平四年闰三月庚子,第5087、5088 页23《长编》卷 56,景德元年六月丙辰,第1238、1239页《宋史》卷425《徐霖传》第12678 页宋)范 纯仁 《范忠宣集》卷 14《承议郎充秘阁校理张君墓志铭》,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6 年,第1104 册,第 687页24《长编》卷 203,治平元年十二月丙午,第4927 页25《长编》卷 182,嘉祐元年三月庚申,第4398 页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60,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2088 页26《长编》卷 78,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甲辰,第1779 页27《文忠集》卷111《乞定两制员数札子》,第134 页医卜、禁咒、神仙、黄老、浮图、异域之言,靡所不有,号为书林28因而在馆供职者得益 读未见之书,以鉴观古今理乱成败孙何入直史馆,王禹偁作诗贺之,有“跃身入三馆,烂 目阅四库”之句。

29在馆供职者,掌国史、日历、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