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弃妇形象折射集体无意识 弃妇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妇女形象之一中西方的戏剧作品有很多有关这一形象的塑造,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亚和剧作家曹禺笔下的萦漪就是这么的两个被曾经相爱的人抛弃的妇女形象她们为了实现真实的自我,不停在和周围的现实抗争,也由此引发了种种悲剧她们在遭遇不幸、反抗和斗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全部是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下发出了呐喊,全部是因为本身的丰富人性产生了坚强而极端的性格但她们的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行为方法却大相径庭八十年代初,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引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透析两个女性行为表象后面不一样的心理差异—深藏的不一样种族间人类原始意象方面的差异 所谓集体无意识(ollectiveuneonscious),根据荣格的解释,就是反应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的祖先经验的沉积物集体无意识“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的,而是经过继承和遗传而来的,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组成的”1]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看法的关键内容,部分原型在塑造人类的人格和行为方面含有尤其主要的作用,这些原型是:阴影、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尼姆斯、和无意识自我。
一、阴影姆发下的复仇 无意识原型中的阴影是表现人类天性的一个原型,是精神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荣格认为:为了使个体成为团体中的一个和其要求相一致的组员,驯化她蕴含于阴影中的兽性是必须的 使之成为我们普遍意义上的“文明人” 美狄亚和繁漪全部曾经经历过美好 的爱情:美狄亚为了伊阿宋违抗父命,背叛亲人,并随所爱之人孤身来到异国她乡,有了两个孩子繁漪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周公馆里,“逐步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本认为会枯死干死的女人却碰到了周萍,爱情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然而激情过后却是无情的被抛弃:美狄亚众叛亲离的随伊阿宋生活在异乡,最终却被通知自己的丈夫要娶异邦公主,而自己也惨遭驱逐繁漪苦苦恳求周萍不要抛下她一个人,甚至发出把“四凤接来同住,我全部能够”的哀鸣,却换来的是“我要你死”的恶语 阴影同时又是全部原型中最危险的一个它会时常冲开一切约束,爆发为一个力量……当我们心中的野兽受到压抑时,我们心灵中的野兽只会变得愈加凶狠残暴[2〕面对情人无情的抛弃,阴影的爆发使这两个女人同时选择了复仇:美狄亚用毒汁浸泡过的袍子和金冠烧死了公主和国王,并杀死了自己和伊阿宋的两个JL子,毅然决然的抱着孩子的尸体乘龙车飞去。
繁漪在周萍和四凤将要离去的关键时刻,她叫来一家之主周朴园,却无意中揭开了周家三十年前的罪恶,最终间接造成了周公馆的灭亡不过当直面这巨大的悲剧时,但她却“逐步地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日常母亲的情感……她转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么,萍……”外力的压制最终造成了阴影的爆发,这两个女人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然而面对一样的毁灭,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两人的态度却是截然的相反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的差异?两人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又是否相同呢?二、集体无意识的种族差异集体无意识对于个体来说含有先在的性质,这么对于一个出生于不一样国家、民族,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所构建起来的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不一样的由集体无意识所产生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打上了民族的、集体的烙印 在传统的家庭秩序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伦理要求和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女性,对此要处于一个主动的顺从状态但繁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正处于新旧交替、变革的时代,新旧思想、新旧文化表现出尖锐的冲突繁漪受过一点新式的教育,这使她和传统女性又有些不一样,她最终背叛了丈夫,不顾一切的和周萍走在了一起。
在希腊文课时期,已经属于父系社会,即使是神话也已经打上了父权时代的烙印,女性地位一落千丈不过尽管西方女性内在的爱的心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约束,但她们的女性爱的自觉意识的张扬,也是得到当初社会的基础认可的美狄亚的胆略和勇气是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一个正面审美理想 原型的差异带来了行为动机的差 异,在遭受抛弃面临悲惨境遇时,阴影的爆发,使两个女人在复仇心理和复仇行为目标上出现差异:繁漪是被动的,隐忍的,她报复的目标是“合”她所做的一切全部只是为了能跟周萍和好,为了这个“合”,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做出任何的牺牲和谦让 相形而下,美狄亚的复仇却主动的多,也决然的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报复美狄亚的报复的目标是“毁灭”毁了伊阿宋马上得到的幸福,毁了自己的家庭,毁了自己的孩子,毁了一切!对于这种极端而又果敢的杀子复仇行为,在古典文学创作中,倒也并不少见:聊斋中的《细侯卜一被迫嫁给了陷害自己亲夫的富商并生有一子,当真相大白,杀子随夫,富商落个人财两空 还有洪迈《夷坚志》、庄绰《鸡肋编》等不下十数例,她们的复仇是决然的、没有犹豫的,也是毁灭的,那么这种复仇行为跟西方的妇女复仇行为还有区分吗?由上我们能够看出中西方文化中弃妇在集体无意识方面的差异:古代社会的平撇传统对人性是压抑的,不容质疑和反抗的。
而在西方社会,个性的张扬是被许可甚至是推崇的,为了实现自我的个性不被压抑,能够采取一切手段因此戏剧中常见的是被抛弃的怨妇形象,而西方的戏剧中常见的则是复仇女神 注释 11荣格:心理学和文学书店1987[21美]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荣格心理学纲要伽」. 参考文件1]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第三编,精神病通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 [2]张琼:《试论美狄亚的复仇》田,成宁学院学报,2以拓(5) [3]申待永:《荣格和分析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以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