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 1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1 一 般 规 定1.1 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熟悉图纸,进行设计交底,提出意见;在条 件许可时,宜与设计单位密切结合, 参加结构方案、 构造处理等研究, 使设计更臻完善 1.2 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深基础 施工、高空作业、施工测量、机具选用、钢筋连接、混凝土作业、构件安装及季节施工 等应进行方案优选,并充分做好准备 1.3 应根据工程对象、现场条件和机具供应情况,合理选择塔式起重机、施工电 梯、泵送设备等配套的垂直运输和其他施工机具支承施工机具的结构或地基,应进行 承载力、变形和稳定验算,必要时应采用加固措施 1.4 高层建筑施工,宜采用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2 施 工 测 量2.1施工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有关规定, 并应根 据建筑物的平面、体形、层数、高度、场地状况和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2.2 场地平面控制网和建筑物主轴线,应根据复核后的建筑红线桩或城市测量控 制点准确定位测量,并应作好桩位保护平面控制网桩位间距不应大于所用钢尺长度, 并应组成闭合图形,其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 的规定。
场地平面控制网允许偏差表 2—2 等级适 用 范 围边 长(m )测角允许偏差(″)边长相对允许偏差 一级重要高层建筑100~300 ±15 1/15000 二级一般高层建筑50~200 ±20 1/10000 2.3 应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向混凝土底板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外廓轴线,经闭合校 测合格后,再放出细部轴线及有关边界线 基础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3 的规定基础放线尺寸允许偏差表 2—3 长度 L、宽度 B(m )允许偏差( mm ) L(B)≤30 30<L(B)≤60 60<L(B)≤90 L(B)>90 ±5 ±10 ±15 ±20 注:轴线的对角线尺寸的允许偏差应为边长偏差的倍;外廓轴线夹角的允许偏差为± 1' ′2.4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外表面上,并作为各施工层主轴 线竖向投测的基准轴线的竖向投测,应以建筑物轴线控制桩为测站竖向投测的允许 偏差应符合表 2—4 的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 2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偏差表 2—4 项目允许偏差 (mm) 每层3 总高 H(m )H ≤30 5 30<H≤60 10 60<H≤90 15 90<H ≤120 20 120<H≤150 25 H>150 30 2.5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其间距不应大于所用钢尺长 度。
控制轴线应包括: (1)建筑物外廓轴线; (2)伸缩缝、沉降缝两侧轴线; (3)电梯间、楼梯间两侧轴线; (4)单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轴线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再测设细部轴线和墙、柱、梁、 门窗洞口等边线,放线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5 的规定施工层放线允许偏差表 2—5 项目允许偏差( mm )外廓主轴线长度 L(m )L≤30 ±5 30<L≤60 ±10 60<L≤90 ±15 L>90 ±20 细部轴线±2 承重墙、梁、柱边线±3 非承重墙边线±3 门窗洞口线±3 2.6场地标高控制网应根据复核后的水准点或已知标高点引测,引测标高宜采用 附合测法,其闭合差不应超过±6nmm (n 为测站数)或± 20Lmm (L为测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2.7标高的竖向传递,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且每栋建筑应由三处分别 向上传递当三个点的标高差值小于3mm 时,应取其平均值;否则应重新引测标高的 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7 的规定 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表 2—7 项目允许偏差( mm ) 每层±3 总高 H (m )H≤30 ±5 30<H ≤60 ±10 60<H ≤90 ±15 90<H≤120 ±20 120<H ≤150 ±25 H>150 ±3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 3 2.8建筑物围护结构封闭前,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内部,作为室内装饰与设 备安装放线的依据。
2.9对于 20 层以上或造型复杂的14 层以上的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有关规定 . 2.10在场地平面控制测量中 , 宜使用测距精度不低于±( 3mm +2×10-6×D ) 、测角精度不低于± 5″级的全站仪或测距仪( D为测距,以 mm 为单位) 在场地标高测量中,宜使用精度不低于S3的自动安平水准仪 在轴线竖向投测中,宜使用±2″级激光经纬仪或激光自动铅直仪3 模 板 工 程3.1现浇混凝土结构,应根据结够类型、建筑造型和施工条件,选择适用的工具 式模板及其支撑架;当需要清水混凝土时,模板应满足不抹灰的装饰效果要求3.2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规范》GB50204 、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50214 、 《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 JGJ96 和《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GBJ113等的有关规定模板及其支架应进行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计算,并应使板面平整、接缝严密、装拆方便、易于施工 3.3现浇梁、板、柱模板宜选用钢框胶合板、组合钢模板或不带框胶合板拼制, 宜整体或分片预制安装和脱模。
圆柱模宜选用玻璃钢或钢板成型常温施工时,柱混凝 土拆模强度不得低于1.5MPa 安装梁模时,柱的强度应不小于10.0MPa ,否则应加可靠 支撑两端有支承的梁、板底模的拆模强度,在 8m跨度以内时为设计强度的75% ,大于 8m跨度时为设计强度3.4现浇混凝土墙体可选用大模板、滑动模板、爬升模板等工具式模板施工当 墙体与楼板同时浇时,可采用隧道模 3.5大模板板面可采用整块薄钢板,也可选用钢框胶合板或加边框的钢板、胶合 板拼装挂装三角架支承上层外模荷载时,现浇外墙混凝土强度应达到7.5MPa 电梯井 筒的内模宜选用由钢框胶合板或钢板等拼成的铰接式筒形大模板模板拆除和吊运时, 严禁挤撞墙体 常温施工时墙体拆模强度不应低于1.0MPa ;承受楼板荷载时, 墙体强度 不应低于 4.0MPa 模板拆除后, 应及时清除粘结在其表面的水泥浆,重复使用前应喷涂 隔离剂,并不应污染钢筋及混凝土施工缝 大模板的安装应符合表3—5 的规定大模板安装表 3—5 项目允许偏差( mm )检测方法 位置3 钢尺检测 标高±5 水准仪功拉线、尺量 上口宽度±2 钢尺检测 垂直度3 2m托线板检测3.6液压滑动模板及其操作平台应进行整体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设计,并应 满足建筑造型要求。
滑升模板施工前应按连续施工要求,统筹安排液压机具和配件等 滑升速度可控制在200~300m m/h,劳动力配备、工序协调、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能力均 应与滑升速度相适应模板应有上口小、下口大的倾斜度,其单面倾斜度宜取为模板高 度 的 1/1000~2/1000 混 凝 土 出 模 强 度 应 达 到 出模 后 混 凝 土 不 塌 、 不 裂 , 宜 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 4 0.15~0.25MPa支承杆的选用应与千斤顶的构造相适应,长度宜为4~6m,相邻支承杆 的接头位置至少错开500mm,同一截面高度内接头不宜超过总数的25%宜选用额定 起重量为 60KN 以上的大吨位千斤顶及与之配套的钢管支承杆 液压滑动模板的组装应符合表3—6 液压滑动模板组装表 3—6 项目允许偏差( mm )检测方法 模板中心线与相应结构轴线位置3 钢尺检测围圈位置水平方向3 钢尺检测垂直方向3 提升架立 柱垂直度平面内3 2m托线板检测平面外2 提升架横梁相对标高5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模板尺寸上口-1 钢尺检测下口+2 千斤顶安装位置平面内5 钢尺检测平面外5 圆模直径、方模边长尺寸5 钢尺检测 相邻模板板面平整2 钢尺检测3.7爬升模板宜采用由钢框胶合板等组合而成的大模板,其高度应为标准层层高 加 100~300mm 。
模板及爬架背面应附有爬升装置爬架可由型钢组成, 高度应为 3.0 ~3.5 个标准层高度 , 其立柱宜采取标准节分段组合, 并用法兰盘连接 ; 其底座固定于下层墙体 时, 穿墙螺栓不应少于4 个, 底部应设有操作平台和防护设施爬升装置可选用液压穿心 千斤顶、电动设备、倒链等爬升工艺可选用模板与爬架互爬、模板与模板互爬、爬架 与爬架互爬及整体爬升等 各部件安装后,应对所有连接螺栓和穿墙螺栓进行紧固检查, 并应试爬升和验收 爬升时,穿墙螺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10.0MPa ;应稳起、 稳落和平衡就位,不应被其他构件卡住;每个单元的爬升,应在一个工作台班内完成, 爬升完毕应及时固定 爬升模板组装应符合表3—7 的规定穿墙螺栓的紧固扭矩为40~50Nm 时,可采用扭 力把手检测爬升模板组装表 3—7 项目允许偏差检测方法 1. 墙面留穿墙螺栓孔位置 穿墙螺栓孔直径±5mm ±2mm 钢尺检测2. 大模板 . 见表 3—5 3. 爬升支架 标高 垂直度±5mm 5mm 或 1‰与水平线钢尺检测 挂线坠3.8现浇楼板宜采用早拆模板体系模板可选用飞模(台模、桌模)、密肋楼板模 壳、永久性模板等。
飞模支撑体系可选用立柱式、门架式、桁架式、悬架式等,面板宜 选用钢框胶合板、木(竹)胶合板、钢板等模壳材料可选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聚丙 烯塑料,采用气动拆模永久性模板可选用压型钢板、混凝土薄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J186—2002 5 4 钢筋工程4.1梁、柱、墙、板钢筋宜采用预制安装方法 4.2粗直径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可采用直螺纹套管连接、套筒挤压连 接、锥螺纹套连接等方法焊接时可采用电渣压力焊等方法钢筋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 、 《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 JG/T3057、 《带肋 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108 、 《钢筋锥螺纹接着技术规程》JGJ109 、 《钢筋焊接 及验收规程》 JGJ18和《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JGJ27等的有关规定 4.3 采用点焊钢筋网片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T114的有关规定 4.4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和预应力用钢丝、钢绞丝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冷轧 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和《钢绞线、钢丝束无粘接预应力肋》JG3006等 的有关规定。
4.5钢筋工程的原材料、加工、连接、安装和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有关规定5 混凝土工程5.1高层建筑宜采用预拌混凝土或有自动计量装置、可靠质量控制的搅拌站供应 的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14902的规定混凝土浇 灌宜采用泵送入模、连续施工,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 的规定 5.2高层建筑宜根据不同工程需要,选用特定的高性能混凝土当采用高强混凝 土时,应优选水泥、粗细骨料、外掺合料和外加剂,并应作好配制、浇筑与养护5.3混凝土工程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 、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 、 《粉煤灰混凝土 应用技术规范》 GBJ146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等的有关规定5.4现浇梁、柱、墙、板均应及时有效养护根据不同的地区、季节和工程特点, 可选用浇水、综合蓄热、电热、远红外线、蒸汽等养护方法,以塑料布、保温材料或涂 刷薄膜等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