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唐宋送别诗词一、 古代送别诗的发展概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分离就是脱离原来生活着的朋友共同体,有人要离开共同体去别的地方,这必然意味着分离,所以送别的行动不可能不是在伤心、感情特别激动的时刻 《诗经》 、 《楚辞》可以看做是送别诗的原型 《诗经》里包括很多有关送别的作品如《燕燕》 、 《二子乘舟》 、 《皇者华》等,以送别为主题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已经出现了亲人之间的送别、官场送别、因战争的分别等,后世送别的基本情况都出现了跟《诗经》同样,最早的个人创作的作品 《楚辞》里也有送别的色彩比如《九歌.河伯》:“交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描写送别时的感情和情景俗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亦是如此,有欢聚就有别离,正如苏东坡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聚散离合,是人生中不可避免而却又无可奈何之事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由于交通十分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因此一旦别离之后,何时再见就成了一件不可预料之事也许是一年半载,也许是十年二十年,甚或是此别即诀别,终无再聚之机会,此即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之谓。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送别就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千古话题从被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 ,到被誉为“千秋绝调”的江淹之《别赋》 ;从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到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歌一直是古代文学这座缤纷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后,到了晚唐五代时期,伴随着“诗余”——词的兴起,抒写离愁别恨的送别主题迅奄融入这种新兴文体并得到狂飙式发展,特别是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宋代,一大批优秀的送别词作层出不穷,成为宋词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柳永在《雨霖铃》中也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诗经》到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送别诗以它独特的魅力打动了无说的者的心,成为古典诗歌园中的一朵奇葩送别诗的内容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或用以抒发友情,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二、送别诗词产生的原因:其一:“爱别离,怨憎会” ,这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重团聚,轻别离,也就成为是中华民族的人伦中的一个传统心理;只要看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重阳,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核心是亲人的团聚其二:古代由于山长水阔,交通和通讯不便,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因而人们看重离别其三: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治乱循环的历史怪圈,造成人们生活的不安定, “忧患意识”时常笼罩着文人们的心灵难免产生一种“风尘何处期”的悲观意绪;其四:隋唐以后,受科举制度的引诱,士人为得一官半职,常常宦游不归,终年行无定所,所以常常有“浮云” 、 “流水”之叹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缠绵的离情化成一首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词三、唐代送别诗的基本类型:其一、用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如王昌龄的《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
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 ”的小船离情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其二、用以劝勉、安慰的送别如高适 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送别诗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黄云千里,大雪纷飞,雁声凄楚,北风呼啸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环境之恶劣,也写出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惆怅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表明了作者与董大友情之真挚再如 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这是诗人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辰阳位于沅江之滨,就在沅江渡口,他们相会而随即又分别,但诗人送别而不言伤离,反而安慰吴十九说: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一定能重返京城。
还有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把别离悲伤抛开,以宽慰语作基点其三、用以明志的送别代表作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其四、用以抒发友情的送别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总之,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的悲欢离合,离别之情,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长短” 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四、宋代送别词的类型送别,首先我们要了解送别的主体一般来说,送别主体双方有以下几类:亲人、朋友、恋人,因此根据送别对象的不同,宋代送别词可大致分为亲情别、友情别、爱情别三类其一、亲情别:宋代送别词里描写亲情的词比较少,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仅有一首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是兄弟送别,姑且将之归入此类绿树听鹈鴂,更娘臧、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首《贺新郎》是作者送别族辛弟茂嘉的,茂嘉也是志在抗金而重视忠义气节的人,当时他因事贬官桂林,在此情况下兄弟分手,其心情之苦闷沉痛非同一般整首词最突出的就是大量用典,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却不显队砌板滞,上阕起首连写鹈鴂、鹧鸪、杜鹃三鸟啼鸣,皆是哀哀切切,令人断肠,借鸟鸣烘托离别之情,把离愁别绪渲染的淋漓尽致然后用王昭君、陈皇后、庄姜之别离故事三个典故,下阕继续用苏武、李陵、荆轲一连串送别典故,借前人离别之事极力渲染自身离别之苦整首词感情复杂,既有兄弟相别的痛苦,又有壮志未酬的愤恨,更有对朝廷忠奸不辨、妥协投降的满腹牢骚,基调慷慨悲壮,感情浓烈其二、友情送别:宋词中此类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的词人都写过友情送别的词,佳作纷呈苏轼对朋友之间的情谊尤为重视比如他的《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莹莹,秋雨晴时泪不晴陈襄,是苏轼的同僚好友,情深意笃二人政见相同,遭遇亦相似,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朝外任。
当时陈襄调任南都,苏轼追送至临平,在船上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上阕以“乱山横” 的别后景色来表达自己别离时的萧瑟心情,好友走了,本来繁华的杭州城却因此别离而成了一座空城, “不见居人只见城 ”;又将“临平山上塔” 这个无情之物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化无情为有情,有情之人和无情之物一起“迎客西来送客行”,离别之情顿显深挚缠绵下阕写送别归来后孤单寂寞的感受,晚风轻拂,寒夜难眠,残灯斜照,秋雨绵绵, “秋雨晴时泪不晴” ,就算是雨停了,可词人思念朋友的泪水也不会停的,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可见一斑这类直接抒写离愁别绪表达朋友间真挚情谊的送别词,在北宋是很普遍的如晏殊的“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 ,同是苏轼送别陈襄的“今日谩留君,明朝愁杀人” (《菩萨蛮》 ) ,苏轼送别诗僧参寥的“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八声甘州·送参寥子》 ) ,苏轼送别秦观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虞美人》 ) ,陈与义的“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过衡州”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等,朋友间的深情厚意在送别时的离愁恨意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伴随着时局的突变,宋词的发展也开始出现曲折渐变, “国家不幸诗家幸” 。
“靖康之变”的悲剧造成了词坛的一片悲歌,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事实宋室南渡之后,友情送别词的情感方向也发生了转变这时期的送别词由北宋词人的直接抒发离愁别绪渐变为在送别中寄予胸怀抱负,将友情和国事紧密联系起来,在词中流露出对外敌入侵和朝廷苟安的痛恨、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以及家国之思,并向朋友瞩以功业的期许和勉励;在妨 上则摆脱北宋时哀婉缠绵的婉约词风,表现出激昂悲壮的豪放词风这类友情送别词首推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帮衡侍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肃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是一首特殊的送别词,是时年 76 岁的张元干送给爱国志士胡铨的胡铨字帮衡,他一腔忠肝义胆,力主抗金,绍兴八年因反对议和而被贬至福州,后又遭秦桧迫害,被贬至广东新州胡铨离开福州前夕,张元干写了这首《贺新郎》为胡铨送行,对他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表示支持和鼓励此词慷慨激愤,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上阕述时事,词人魂牵梦绕着神州的巨变,故都的沦陷和生民的涂炭,他严词质问这场悲剧的根源:是谁造成国家砥柱倾折,使敌人猖狂横行,民众罹难?词句间充满了对金兵入侵的仇恨和对南宋朝廷投降派的愤怒,沉痛悲凉。
下阕叙别情,在对胡铨无辜遭受迫害表示深切同情外,更是鼓励胡铨要像自古志士仁人一样不以个人恩怨和一时得失为念,且“举大白,听金缕” ,高歌痛饮,昂首起程张元干后来因此词被秦桧抄家,逮捕入狱,削籍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他义无反顾,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