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参考资料,下载后可编辑中医护理学方法探索 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其中蕴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方法,文章从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方面对该书所蕴含的护理学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归纳,提出调节阴阳、顺应四时、劳逸适度、和于术数的生活护理方法;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冷热适宜、谨和五味、药食同补的饮食护理方法;以情胜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情志护理方法,对现代中医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护理;护理方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1],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护理经验,其内容博大精深[2],从宏观的角度阐述论证了天、地与人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根底理论和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对祖国中药学治疗疾病做出了巨大奉献,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方法,值得深度挖掘、—796—整理和归纳,对现代中医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1生活护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强调了生活起居护理方法的重要性法于阴阳”即通过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和于术数”即适当运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导引、气功等中医护理技术[3];《内经》还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强调人的生活起居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阴阳的变化,假如违反了这一规律,就会遭到邪气的侵扰,而发生疾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可过度劳累遵循这些规律,才可以健康长寿[4],违背了这些规律,则会伤及人体健康,使人身体憔悴衰弱,而发生疾病1.1调节阴阳,顺应四时《内经》总结概括了人类生命科学的阴阳观念[5],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对立双方,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和阴阳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顺应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养身体[6],阴阳只有保持相对平衡,阳气牢固,阴气平和,阴阳调化平衡,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到达最正确状态,假如阴阳一旦失去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将会发生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开展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严峻者,阴阳失衡,精气枯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也就停止了疾病多好发于阴阳交替的时期,尤其是久病体衰之人,生活指导及护理极其重要。
《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的起居应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7],应符合气候、季节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四季作了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之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静;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阐述了人的生命活动应适应自然界的特点,调摄作息时间,春夏要晚睡早起,并延长午休,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顺应四时的变化,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保护体内阳气不受损伤,合理安排活动和作息,生活方式更加科学,疾病自然会远离我们[8],从而到达恢复健康的目的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逆秋气,则太阴不收……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违背四时规律,会出现“逆之则灾难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情况同时也应顺应一日四时变化一日四时指的是早晨、中午、晚上、半夜4个明显时间段这4个时间段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紧密相关《内经》主张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按时作息,睡觉应在子时以前,不应熬夜1.2劳逸适度,和于术数《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假如停滞了,运行失常,则“旧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命故不施”强调的是人若是不运动,过于安逸,则气血运行不畅,久之则“伤气、伤肉”。
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体力状况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导引术、吐纳法、气功等锻炼的方法适当的运动,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到达摄生锻炼,增强体质,去病延年的目的[9]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缺乏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跷方法,以叩击和推拿为主要形式同时也指出运动不能过度,任何一种方式,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和”即适中,恰到好处即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形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的体力、耐力都是有限的,要做到量力而行,不可烦劳过度,超过极限,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就会“气竭精绝”,甚则危及生命凡事均有度,劳逸结合是最适宜的方法适时适势活动、科学锻炼对病情康复有积极的一面 2饮食护理 2.1食饮有节《内经》中不仅强调“起居有常”,在饮食方面还强调“食饮有节”节”,即说要有克制,有规律不可过饱、不可过咸、不可过胖、不可过甘、不可偏食食饮有节包含着三重意思一是饮食要有克制意思平常应饮食适量,《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可致百病蜂起[10]《内经》提到患者的饮食护理原则,定时定量,贪味多餐,过饥过饱都能损害脾胃正常功能。
饮食无度,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二是要在饮食的品种和饮食的量上有所克制,要求人们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饮食无规律[11],以免加重病情食物寒热要适宜,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口味要适宜,种类多样,合理搭配,长期过食胖甘厚味,或嗜酒过度,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机体营养得不到补充,导致气血亏少,正气缺乏,可致诸病,《内经?五常政大论》也提到:“无使过之,使其伤正也”三是要求食物清洁,不要腐败,食新奇的食物2.2谨和五味五味”,即酸、甘、辛、苦、咸,在中医学中则泛指各种食物和”即平和,以“味和”为要各种味道要浓淡适度,宁淡勿浓谨和五味,即饮食五味要适当调配,以取得丰富、全面的营养合理膳食,调养饮食,保持身体健康[12]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太挑剔,所以《内经》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人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品种多样,谨和五味,营养成分就均衡全面《内经》最早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物中假如五味平和地摄入,由口进入人体,首先藏于胃肠之中,经过消化汲取,化生阴精阳气,用来滋养五脏之气,润泽脏腑,到达气血津液充足,人体就会精气旺盛《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指出五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13]食物平衡摄入平和,滋养五脏气血;反之,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重反而会伤五脏,则阳虚阴亏,气血衰少,容易引起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各种病变的发生同时五脏之气与五味之间存在的所苦、所欲关系,“肝病者……故食甘味以缓之;心病者……故食酸味以收之……更成为中医对五脏病变饮食护理所遵循的根本原则2.3药食同补《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下之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治病的时候要注意用药治疗不能太过,祛除病邪的十分之九,就应该马上停药,以免伤其正气强调食疗是一种保护正气的手段不以药尽,而以食养”,药食并重[14]药物解决主要问题后,应该用五谷、肉类、果品、蔬菜等饮食疗法调养以去除余邪,增强体质,稳固疗效,同时可以防止药物偏性的太过与不及,亦能够培养人体后天之精气,扶正祛邪[15] 3精神护理 《内经》对情志致病论述详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记载:“百病之生于气也”情志异常可以导致五脏发生病变,《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难过,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16]日常护理中,不仅要对人体的生理进行调护,更要做好情志调护工作,指导和关心人们平素保持精神清静,舒服愉悦,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病邪就不会产生[17],《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强调了精神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保持心神宁静,思想清静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18]安”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自然地适应,顺之则安其主要思想是要人们对外界事物采取安和的态度,强调高低不慕的处世,提倡情志活动的中和[19],使精神经常处于稳定、安静的状态,并创立了说理开导、移情易性等护理学说 1。